孫珊珊
[摘 要]學習需要既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基礎,是激發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根本動力。因此,研究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需要,探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需要的原因,不僅有利于我們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傳統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進一步促進和推動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 學生; 需要;興趣 ;核心素養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必須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主動、自由地學習,這是課堂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良好的課堂人際關系的需要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課堂人際關系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必備條件,這樣的關系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米與毫米》時,當學生測量出數學書的長度和寬度時,學生的測量結果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完美,因為有些測量方法的遺忘以及有些誤差存在,學生的測量結果有些差異,而我并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測量方法并大膽地展示測量方法,對自己修正方法的學生大力表揚:“某某同學很棒,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并解決掉,真是太厲害了。”而其他的學生自發地給了他掌聲。學生在得到這樣的表揚之后,就很開心,不會因為錯誤而沮喪,而是感到在這樣的老師面前我什么都敢說,這樣的師生、生生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感到很想學習,很想發揮自己。
二、允許課堂存在個體差異的需要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更是各有各的差異。一個班級的學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差異,每個人的發展層次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不必苛求他們都能一樣,只是盡可能地創造平臺讓每個學生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好。
片段一:在《認識分米與毫米》一課中教學“毫米”時先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度和寬度,然后測量一下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學生1:數學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
學生2:數學書的厚度大約1厘米。
學生3:我不知道該怎么說這個厚度,好像只有1厘米的一半。
學生4:數學書的厚度是6毫米。
……
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無所適從,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個厚度是多少,學生因為本身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老師只需要總結一句:“我聽出來了,同學們的意思是,這里用厘米作單位已經不合適了,是嗎?” “是的”這時同學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
老師能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并能合理分配學生間的角色,更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需要這樣的課堂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發現學習的必要性
學習應該都是因 “需要”而產生的,而數學遠離“需要”是造成“數學無用論”的主要原因。只有引導學生在“需要”中學習數學,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不應該簡單地強迫學生學會。學習可以是認知沖突產生的需要,也可以是興趣需要,無論是什么樣的需要,都必須讓學生感受到這份“需要”,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內容。
(一)教學片段的首現
片段一:在《認識分米與毫米》一課中教學“毫米”的認識時,正是小朋友們在測量數學書的厚度時意識到,這里用厘米作單位已經不合適,需要用更小的單位,借此介紹了毫米,小朋友很容易接受這個新的長度單位,這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后面的找1毫米,感受1毫米,比畫1毫米,上起來都很順利,學生的學習氛圍也很濃郁,老師也感覺上課上得很舒服。
片段二:認識分米時,環節是這樣的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1毫米、1毫米地數,數滿10毫米就是1厘米,那么1厘米、1厘米地數,數滿10厘米是多少呢?”我自問自答:“是1分米,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1分米。”
小朋友也很容易地接受1分米就是10厘米,跟認識毫米一樣,我們又一起找1分米,感受1分米,比畫1分米,當然這些學生似乎都學會了。此時,我出了一題,讓學生用米尺測量出課桌的高度是多少。
學生1:大約70厘米。
學生2:好像是69厘米。
學生3:大約是7分米。
……
(二)思考與發現
可是,如何讓學生自己創造呢?又如何將“分米”這個長度單位真正變成學生覺得“需要”的長度單位?因為我還想上一節課介紹學生“需要”的“分米”。可是思考了好幾個晚上,不得結果。
一天中午,我在班級看午飯。吃完午飯,學生按慣例打掃衛生,排桌椅,因為排桌椅這件事,兩個學生發生矛盾。一個學生表示:“他的桌子跟我的不齊。”“怎么不齊了?老師感覺差不多哎。”“你看,”說著,學生拿起他那把能變形的直尺(剛買的,想炫耀它的尺子可以拉開得更長),“我跟右邊同學的桌子距離40厘米,他的還差一點呢”。“你怎么知道是40厘米的啊?”“我數的啊,你看我的尺子一次可以量出30厘米呢,可以再接著量一次加起來剛好40厘米。”
如果他測量更長的長度,不給幾厘米的刻度數字,就會發現越來越麻煩,算起來越來越費勁,那么就需要新的長度單位了,于是我修改了教案,重新認識了“分米與毫米”,并將“認識分米”的環節做出了調整。
(三)教學片段再現
片段一的教學沒有改變。我將“認識分米”環節的測量桌子的高度提到了前面,出一張測量課桌高度的圖,標好所有厘米的刻度線但是沒有給出幾厘米的刻度,問學生:“課桌的高度是多少?”
學生費了好半天的勁,匯報如下:
學生1:我數了下,是66厘米。
學生2:我數的是68厘米。
學生3:不對不對,我數了,是69厘米。
……
答案產生了很多種,我沒發話。
“老師,我覺得這樣數太麻煩了。”終于有學生發話了。
“那你有什么好方法?”我順勢而問。
“我覺得我們可以每數10個就圈起來,就像小棒一樣10個一捆,這樣就不會亂了。”
“我覺得還可以數10個劃掉10個,這樣就不會重復,也不會遺漏。”
……
“行,那你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10個一數,再來數數看,到底是多少?”
不一會兒工夫,學生們就數出來了。
“68厘米。”終于統一了答案。
“既然同學們都覺得10厘米一數比較好,那如何才能一眼就看出來是10厘米呢?”我問道。
“我們可以把10厘米看成一個整體直接標出來。”
“對,這樣就可以直接數出來有幾個10厘米了。”
“有幾個10厘米就是幾十厘米。”
“小朋友們太棒啦,你們創造的這個10厘米,太好用了,我們把10厘米看成一個整體,給它一個新的單位名稱叫分米,看一看,現在你能很快說出課桌的高度是多少嗎?”
“6分米8厘米。”
“大約7分米。”
……
“有了這個1分米,你有什么感覺?”
“我感覺像這樣有幾十厘米長度的物體數起來快多了,不用1厘米、1厘米地數了。”
“我能很快說出課桌的高度了。”
“看課桌高度很快。”
“用分米表示課桌高度更加簡單。”
……
(四)課后反思
1.設計沖突,激發“需要”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課應該重視幫助學生理解分米和毫米是生活、學習、工作的需要。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初步知道了在什么情況下需要用到米和厘米,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認知沖突,若用米和厘米長度單位不能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必須要學習新的長度單位才能方便解決相關長度精確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新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
2.重視素養,創造“需要”
對小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是數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方面,本節課修改后讓學生自己看課桌測量的高度,發現用1厘米、1厘米地數非常麻煩,可以將10厘米看作一個整體,于是讓學生自己“創造”出了“分米”這個單位,充分體驗了分米的創造過程,直觀理解了1米等于10分米。適度留給學生創造的空間,學生能更加深刻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四個長度單位相鄰的十進制關系。
3.“備”好學生,感受“需要”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去研究每個內容前后相關聯的知識,弄清楚知識編寫結構,這絕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一個完整的架構,在此基礎上,思考每一個內容出現的必要性,找到學生的 “需要”點,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 “需要”的課堂。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