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個人素質的要求也在慢慢增高.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需要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深入的學習。教師在授課時也需要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對其個人素養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法治觀念與道德觀念的認識,有利于其未來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 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
在講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時,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它是與當前時代進行結合的產物,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在核心素養的組成中,普遍認為包含科學精神、人文底蘊以及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內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需要注意對學生關鍵少數重點素質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養成,不但是學生的個人需求,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1]。學生的核心素養養成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而教師通過對案例進行系統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案例所傳達出來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理解,逐步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的具體認識,進而培養核心素養。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簡述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教學中,需要在講課過程中加入不同的案例,利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而在案例教學法中最為基礎的就是案例。教師具體使用案例教學法時,根據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對案例的具體分析,將學生代入案例中的情景,教師帶領學生對案例的意義進行具體深入的了解。讓學生在理解其意義的同時,與課本的內容相結合,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對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進行了同步的培養。案例教學法也具有其特殊的幾個特點。此種教育方法的基礎是案例的選擇,通過合適的案例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景化的展現,學生處于一種真實的環境,對課程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基礎。其次,教師在對案例進行選擇時,需要具有典型的特征[2]。道德與法治課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經過學習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念。因此案例的選擇需要具有其不一樣的特征,讓學生在解讀案例時可以產生共鳴。在通過案例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需要學生將內心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教師在講解案例時,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各抒己見,在討論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從而完成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因此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時需要教師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讓其表達出內心的想法。
二、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1.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意識
案例具有社會化以及生活化的特點,利用案例解決真實環境中的問題,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提前了解社會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求。案例中的情景,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實際例子,其中真實的元素對讓學生產生探究其原因的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對案例中反映的道德觀念等會有深刻的理解,使教學活動真正有意義。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案例將課程知識進行串聯,使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更加輕松。例如,在講述《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現實情況對學生進行案例教學。如向學生提問:“如果遇到快樂的事情,你會對同伴還是對父母或是老師進行分享?在外出旅游時,是愿意與朋友還是與父母一起出去呢?”讓學生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進行解答。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問答。教師運用簡單的小例子,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與課本知識合理結合起來,讓學生正確面對自身的情感。學生通過小事例與課本知識互相結合,形式正確的情感意識。
2.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為學生講述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國家的治理中,需要依靠法律來維護公平公正。法律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文明有序、自由和諧的空間。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離不開法律的幫助,在學生接受教育時也有教育法為學生的教育保駕護航。教師在講解《法律在我們身邊》時,可以引據幾個生活中的小案例讓學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如:2015年的某一天晚上,有一所初中的三位同學趁學校門衛不注意,在晚上悄悄溜進學校,直奔教學樓。一名同學對著教室門先踹了幾腳,然后另兩名同學接著踹,將教室門板踢下一塊,三人鉆進教室,又開始毀壞其他東西,最后揚長而去。后來學校通過監控將三名學生找到。教師在講完案例時,可以讓學生針對三名學生的后續處理展開討論,如何正確認識法律,并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的利益。教師通過此類案例的講解與課本知識的宣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法律的意義。并且在教導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通過真實案例的講解,讓學生感受到真實因素的同時,可以對法律有更加清楚的理解,認識到法律可以給自身帶來哪些幫助,在應用法律進行自身的維權時應當采取哪些方式。
3.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意識
現代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高素質的人才正是當前社會中所欠缺的人才。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需要運用合理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對學生的教育應當從教授為主轉變為讓學生自發展開探索,進而形成一種新的課堂價值取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只是注重于知識的傳授。例如,教師在講授《社會生活講道德》一課時,可以舉出在生活中坐公交車讓座的例子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座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從小學開始教師就教育學生給有需要的人讓座。一個人的道德素質,都是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積累,養成尊重他人與幫助他人的習慣。教師安排學生對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探究,從小事起給學生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讓學生能夠從小事開始做起,慢慢形成道德意識。生活之中的小事是每位同學都能夠接觸到的,所以教師講述案例時,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進而與課本知識相結合,使學生真正理解道德素養,為未來的正確人生觀形成打下基礎。
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是目前教育的核心內容。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和道德觀念,而且對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也可以幫助學生加強未來的核心競爭力[3]。運用案例教學法對學生養成核心素養有關鍵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4]。
參考文獻
[1]金榮君. 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 文學教育(下), 2018, (8):64-65.
[2]魏娟. 核心素養視野下《道德與法治》課后實踐作業的設計與應用[J]. 現代職業教育, 2017,18(32):25.
[3]崔雯青. 核心素養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教學研究[J]. 高考, 2017,54(24):67-68.
[4]普紹.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探討[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18,25(7):102-103.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