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萁 劉文婷 馮孝麒 孟朝璽 劉肖恒 劉彥雯
摘 要:2016年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家庭暴力從此成為由單行法進行集中治理的一類案件。但是該法在設立上還有待完善,本文將從家庭暴力預防及懲處的立法問題方面展開相關討論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家庭暴力;預防;懲處;立法研究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根據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這是我國首次將家庭暴力以一個明確的概念在法律中提出。但是由于現階段并沒有相關法律對我國“家庭成員”進行一個明確的定義,在研究中可能會因主體模糊導致分析不明確,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借鑒了最高法對于“家庭成員”的定義,即家庭成員是指同一戶籍內永久共同生活,每個家庭成員的經濟收入都作為家庭共同財產的人。
現在對于可研究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暴力的形式大多數為對其身體所實施的傳統意義上的暴力行為,主要是毆打、捆綁、殘害等對其身體產生實質性傷害和疼痛的行為,少數情況下還包括性暴力。與上述的“傳統暴力”相對的,“冷暴力”也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冷暴力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在產生矛盾時通過降低、減少交流或者不與之交流,對其態度冷漠或以語言攻擊對方等非常規暴力手段,給其他家庭成員對精神造成壓迫和損害的行為。不同于可見的肉體摧殘的家庭暴力行為,家庭冷暴力更多的是通過暗示威脅、語言攻擊、經濟和性方面的控制等方式,達到用精神折磨摧殘對方。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經濟管制為手段的,通過控制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來限制家庭成員活動的經濟暴力也屢見不鮮。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通過以上對家庭暴力的概念界定,我們可以概括出家庭暴力一般有以下三個特征:
1.隱秘性
在各類暴力行為中,家庭暴力的隱秘性是其區別于其他暴力最大的特征。首先,這種暴力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如果不是該家庭暴力的主體親自告知他人,則該暴力很難被外界發現并進行有效制止。其次,受人們的倫理觀念,社會的道德評價所影響,發生家庭暴力之后受害者也往往不愿意將自己所遭受的家庭暴力情況公之于眾,尋求有關部門的幫助。以上兩點是導致家庭暴力隱秘性的主要原因。
2.連續性
由于家庭暴力的隱秘性特征,暴力行為發生后往往不會受到相應的制裁,這在客觀上就縱容了施暴者實施家庭暴力。同時施暴者在實施家庭暴力后發現自己的訴求往往可以通過暴力的方式達到滿足,就會導致施暴者未來多次的施暴行為,這就使家庭暴力產生了連續性。
3.危害嚴重性
在受害者長期遭受暴力的情況下,不僅會導致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員在身體、心理、精神等多方面受到傷害,而且受害者很有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產生以暴制暴的想法,導致社會危害性更大的暴力性事件出現,嚴重危害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
二、我國家庭暴力立法現狀分析
在此版塊中,我們將分別從家庭暴力的預防及懲處兩方面分析我國家庭暴力立法方面的現狀。
(一)對家庭暴力預防方面的立法現狀分析
1.立法現狀
反家庭暴力的預防,是指能對家庭暴力的初次和再次發生起到阻止作用的活動,既包括在家庭暴力發生前進行的宣傳教育,也包括家庭暴力發生后進行的干預措施。預防是防治家庭暴力的必要措施,而針對家庭暴力的預防性立法也必然是關于上述預防措施的規定。
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第五條規定:“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原則。”《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見》第二條規定:“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應當貫徹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由此可以就看出,我國立法強調預防為主的反家暴工作原則。
家庭暴力的預防僅靠一個部門很難實現效果,需要社會各個力量來完成,通力合作,共造家庭暴力防御系統。因此,《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以專章形式規定了家庭暴力的預防措施,明確了國家行政部門、醫療衛生單位、社會組織、學校、媒體等在預防家庭暴力中的職責。從職責的具體內容看,一方面是從家庭暴力的源頭上,由國家行政部門、媒體、社會組織等主體對公眾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識,培養公民的反家庭暴力意識; 另一方面,為了預防家庭暴力的二次發生或進一步升級,《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規定了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的人民調解組織和用人單位的調解義務。人民調解組織參與調解家庭糾紛,預防糾紛升級成為家庭暴力行為;用人單位發現員工有家庭暴力的情況應當及時給予幫助,并做好家庭暴力的批評教育工作。
除了《反家庭暴力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如今很多地方性法規都已經被各地方政府所頒發并實行,我國目前已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專門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7個省級地方制定了專門性政策,90多個地市制定了反對家庭暴力的政策文件。
2.現存問題
雖然對于反家庭暴力的預防和宣傳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在立法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可操作性差
我國立法中對于家庭暴力的預防方面,所規定的法律條文比較空洞,并且沒有規定了相關的預防措施的施行,導致對于預防家庭暴力層面的實施難以操作,難以避免會有一些相關機構在執行工作的工作中進行表面應付。比如第八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開展家庭暴力預防工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應當予以配合協助。”在此法條中只是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應當開展家庭暴力的預防工作,但是關于如何開展的相關事項并沒有具體的規定,并且也沒有其他的法律條文進行補充說明進一步應采取的措施,使得對于開展家庭家庭暴力的預防工作缺乏一定的執行力和可操作性。
(2)關于家庭暴力預防方面缺乏懲處機制
在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中的第二章規定了有關家庭暴力預防的相關內容,主要是涉及到國家宣傳教育、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等進行業務培訓、政府對于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有關家庭暴力的教育方面應予以支持以及相關鄉鎮人民政府的職責等等。在這些法條當中對于相關主體的規定中使用了“應當”一詞,即規定了義務性規范,在第五章有關法律責任的規定當中也是并未涉及到對于這些主體未做到義務性規范所應承擔的不利后果。
(二)對家庭暴力懲治方面的立法現狀分析
1.立法現狀
根據法律規定,我國對家庭暴力的懲處可歸為三大類,分別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三方面的事后懲治措施。
在離婚是因為家庭暴力所導致的情況下,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相關規定,遭受家庭暴力的一方可以請求另一方進行相應的損害賠償,追究其相應的民事責任。當家庭暴力發生且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員要求處理,發生了侵犯其人身權利的行為但是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一般可以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的相關規定,對施暴者處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二百元以下的罰款或警告。而當家庭暴力達到了一定的嚴重程度時,便會構成刑法中相關罪名的成立,施暴者應按其行為承擔不同的刑事責任。例如若對家庭成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家庭成員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處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實施家庭暴力的嚴重程度達到了虐待的程度,則可以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條中虐待罪處以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若家庭暴力致使被害人重傷或死亡的,處兩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若家庭暴力實施者故意非法損害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的,則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處死刑等。
2.現存問題
法律雖表面上對家庭暴力有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的表述,但對此究竟應如何懲治,卻沒有明確具體的表述,過于籠統。
(1)民事懲處力度不夠
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二條和四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實施家庭暴力,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從民法上看,存在家庭暴力可由人民法院判處離婚,這對遭受家庭暴力一方確屬有利,但對于施暴者,卻難說得上是處罰。雖然施暴者需履行一定的損害賠償,但這一賠償額往往微乎其微,難以起到有效地懲治家庭暴力的作用。
(2)現有人身保護令相關法規不完善
其中關于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立法規定,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許多弊端。比如規定人身安全保護令只能夠向人民法院申請,而家庭暴力發生的時間并不都是在人民法院工作的時間,這樣的話,即使當事人想要申請,也找不到地方。再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對外頒布實行《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的審理指南》,對人身保護令的申請時間與期限等進行明確規定,受害者尚未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訴訟期間以及訴訟之后的六個月;長期保護裁定的有效期與緊急保護裁定的有效期是不同的,前者最少為三個月,最多為六個月,而后者僅僅只有十五天。這些規定使得人身保護令的申請受到限制,不利于保護長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且有效期的設置容易使人產生有效期過后就能繼續實施家庭暴力的誤解。
(3)缺乏針對性
我國對于家庭暴力,并沒有單獨設置一個罪名,往往適用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虐待罪等法律規定。但家庭暴力的主體、主觀動機等與其它類型的犯罪有很大差別,僅是適用其他類型犯罪而未規定單獨的家庭暴力犯罪,達不到對于家庭暴力有針對性的懲治。
三、對反家庭暴力立法問題提出的建議
(一)制定下位法予以細化相關規定
對于在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中的第二章的預防內容,通過制定下位法來加以細化,比如第七條中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婦女聯合會應當將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納入業務培訓和統計工作。醫療機構應當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診療記錄。”對于此,便可通過下位法來具體規定對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義務培訓和統計工作如何進行,以及醫療機構關于受害人的傷勢如何進行認定為家庭暴力及相關舉證責任問題等。具體相關可借鑒美國的《家庭暴力示范法》中的相關規定,對具體預防措施加以有針對性的規定。
(二)增加關于違反義務性規范承擔的責任
在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中的法律責任方面規定了實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律責任、不依據規定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法律責任以及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職責的法律責任等。并沒有涉及到對于家庭暴力預防有義務的主體未履行義務所應當負擔的法律責任。由此,為了相關主體能夠更好地擔負起預防家庭暴力的義務,應當在法律條文中增加違反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相結合,對于行為主體造成的損害后果、違法行為的原因力、過錯程度以及后果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判定。
(三)完善反家庭暴力的相關機構及措施
在我國家庭暴力的預防中,主要的主體還是涉及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用人單位、監護人、人民調解組織等,但是在實際的案例中我們會發現這些組織發揮的作用很小,對于家庭暴力的發生缺乏一定的效用。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設定相關的專門機構,由這些機構對受害者進行幫助,包括資金援助、提供庇護所等,防止受害者再次受到施暴者的傷害。
針對以上提到的由于家庭暴力導致的離婚,若為有過錯的施暴者一方,與遭受家庭暴力者仍按現今法律正常分得財產,未免有失公平。對此可以制定對于施暴者更嚴格的法律,規定施暴者按照情節嚴重程度分得離婚財產以及履行損害賠償。而在離婚案件中適用的人身保護令,其相關立法規定,應考慮現實情況,縮短審查時間。且裁定的人身保護令有效期,不能籠統機械地規定一個較長或較短的時間,而要按照情節嚴重程度設置保護期限。
家庭暴力案件中適用的一些犯罪時親告罪,受害人不告訴則不處理,即使司法機關知道侵害事實的發生也不予處理。在家暴案件中遭受家庭暴力者本就是弱勢群體,若因其他原因沒有告訴司法機關相關侵害事實,施暴者的行為就難以得到懲處。且只有在家庭暴力嚴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適用刑法來對其進行裁決。家庭暴力類犯罪的主體本身必須為一類特定主體,即必須是家庭成員才可能構成此罪,且這類事件的主觀動機等往往與其他類型的犯罪有很大區別,因此我們認為應增設一類家庭暴力罪作為類罪,并設置具體罪名用以規定不同情況下嚴重的家庭暴力犯罪的處罰方式。并且要考慮到家庭暴力的特殊性,不能只依靠受害者的報案,應賦予司法機關主動追究的權力。
四、結語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分子,維護每一個家庭的穩定,就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對于家庭暴力立法方面的不足,我們要填補不足,嚴格執行。預防與懲處的立法雙管齊下,為維護受害者的權利、懲治施暴者的行為,提供有利的立法根據。
參考文獻:
[1]費亞茹.國際人權視角下我國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分析[J].法制博覽,2017,04.
[2]王樂英,李敬路. 我國反家庭暴力在刑法上的立法不足與完善[J].法制博覽,2017,090.
[3]反家庭暴力法的主要內容(三)家庭暴力的預防 [N].中國婦運,2016.
[4]耿林林.反家庭暴力救助制度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7.
[5]楊靜蕭.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完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18.
[6]楊靜蕭.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完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18.
[7]唐明禹.當前我國家庭暴力刑事法律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2(上)
[8]王海燕.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之人身保護令制度研究:中國知網,2017-10-1.
[9]何寶霞,王珂.家庭暴力法律問題解析[J].法制博覽,2019.2(上)
[10]劉芙,隋鑫.結合 《反家庭暴力法》 談家庭暴力的懲治[J].商201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