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臨生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訓練。”“朗讀”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被提出。既然朗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做好朗讀訓練呢?本文就從朗讀時間、朗讀的三個階段、朗讀方式等六個方面簡要分析一下如何做好朗讀訓練。
關鍵詞:朗讀教學;小學語文;時間;階段;方式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朱熹也曾經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種傳統的朗讀方法,既符合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又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規律。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能有所悟,在讀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做好朗讀訓練呢?
一、效率第一,保證時間
教師(或學校)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控達成度。首先,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其次,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最后,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精心設計問題,讓煩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不必“循規蹈矩”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可以把省下的時間用來讓學生朗讀。
二、立足課堂,分步訓練
根據整體閱讀教學的規律,就一般情況看,關于學生誦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落實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初讀感知階段。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速度較為緩慢、反復的誦讀練習,在借助漢語拼音的幫助下辨認生字,掃除障礙,并逐漸把一個個獨立的漢字編綴成詞語、段落、篇章,最后達到對整篇課文正確、連貫的誦讀目的,從而疏通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定下課文情感的基調,為以后的精讀、熟讀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是精讀理解階段,這是整篇課文教學中的重點階段。它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或聯系上下文對課文中關鍵或暗含著深刻內涵的部分進行反復朗讀。它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有重點的反復誦讀,逐漸感悟到潛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當然,學生所能感悟和理解到的往往是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的東西,是自己獨有的、帶有一定模糊性的體驗和理解,不必也不可能是標準答案似的“理解”。
第三階段是熟讀品味階段。這個階段,它首先要求學生要通過誦讀逐漸融入自己的領悟和情感;其次要求學生要把那些難以名狀的體驗和情感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和背誦表達出來,最終實現課文語言的內化,并在誦讀的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語感。這時的朗讀已不單是對課文語言的忠實再現,而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意思的“二度創作”。
實質上,這三階段沒有絕對的界線,往往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混合的形式向前推進的。
三、理解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并非罕見。有些教師讓學生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筆者聽一位青年教師上《廬山云霧》,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課后,筆者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有“書讀百讀,其義自現”此類的說法,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必須有機結合。
一次,筆者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他們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四、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都有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
《山里的孩子》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的較佳訓練點。“滿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帶著重號的要讀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麗清脆;“在草叢……”要讀得漸慢漸輕并有余音,體現省略號的余味無窮。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當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五、靈活方式,激發興趣
誦讀訓練不能刻板進行,應該靈活多樣,一切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為目標。初讀感知階段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先聽,給生字注音,然后誦讀;也可以先邊讀邊給生字注音,再聽范讀,再誦讀等。對詩的教學,可以先講解后誦讀,或先誦讀后講解;還可以邊講解邊討論邊誦讀;也可以按標點符號,以句為單位講講、讀讀、背背,最后背誦課文。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誦讀可以著重掃除障礙,疏通文字;可以著重理解內容,領會思想感情;也可以著重品味語言,欣賞篇章;可以著重整體感知,也可以著重部分理解。既可進行潛心涵詠的慢讀訓練,也可以進行培養記憶能力的速背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范讀、范背,領讀、領背,以及引讀、引背,既是誦讀的直觀指導,又是激發學生朗讀、背誦興趣的對癥良方。
學生誦讀應以自讀為主,教師要會放手讓學生熟悉課文,自己體會應怎樣誦讀課文。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試讀、集體朗讀、互相聽讀等方法,活躍課堂氣氛。
另外,教師的范讀、領讀應與學生的自讀、試讀相結合;個人朗讀與集體朗讀,互相聽讀相結合;朗讀與輕讀、默讀相結合;全篇讀、或只讀某部分、某段、某句,甚至于某個詞語;也可以分角色讀,或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競賽;集體讀有齊讀、輪讀,齊讀又有全班讀、分組讀、分行讀、分男女讀等。范讀也可以和領讀相結合,如先范讀全文或一段后再一句一句領讀。在訓練方法的采用與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上,筆者認為單一呆板是與枯燥相連的,多樣靈活是與趣味相連的。在訓練中,教師應多動腦筋,多換訓練方式,以此點燃學生誦讀興趣的火花。
六、科學評價,調動情緒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里所說的評價指的就是對學生朗讀情況的評價。那么教師該怎么評價學生的朗讀呢?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也就是說在朗讀教學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評價。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加強培養學生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閱讀評價的能力。課堂上的朗讀評價就是要評價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語音是否正確,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是否處理得當,能否控制好速度和節奏,做到了感情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還可以加上對學生神情方面的評價,表情是否逼真,是否自然、大方等。
在評價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鼓勵式評價。通過評價,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還要暗示性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方法,從而讓學生“會朗讀”。例如,在課堂中教師指名讀文,先組織學生評價,然后教師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作總結:“剛才他讀得很認真,沒有多加一個字,也沒有少讀一個字,只讀錯了一個字,并且讀得比較通順,沒有把句子讀斷。”學生聽了這樣的評價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也會聽出教師表揚了自己,其他學生也能從教師的話中聽出了應如何讀。
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一定要清楚自己每次讓學生的朗讀評價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糾正字音,還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文本,還是為了鼓勵學生多讀。既需要調動積極性鼓勵學生,還要能讓學生樂意改進自己的不足,切不可只單調地評價“很好!”“棒極了!”“再加上感情就更好了”這樣的一些低層次的評價語言。
在評價中還要注意開展多種評價形式,從而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從哪些方面做起,才能提高評價能力調動朗讀情緒呢?第一,師評導讀,授予評價的技巧;第二,師生互評,創設民主的氣氛,增強評價樂趣,融合提高;第三,生生互評,各抒己見,培養敢于爭議的精神,提高評價和欣賞的水平;第四,開展朗讀比賽,活動中激發興趣,快樂中提高技能,培養學生敢于競爭的心理。
語文教學貴在“讀”,教師要想朗讀得好,必須在深入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不斷鉆研與練習。語文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朗讀的重要意義,要求自己具有較高的朗讀修養;要讓學生善于朗讀課文,讓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要讓形象由朗讀樹起,讓意境用朗讀創,讓朗讀串起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動態過程,讓本該成為語文教學中最常用、最當用之手段的朗讀法得到實實在在的施行,讓朗讀真正成為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