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露
摘 要:毛澤東等人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革命戰爭年代用了28年的時間建立起了新中國,在革命戰爭時期也積累了一定的創業和實踐思想,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便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當時的國內背景主要是新中國成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的狀況。面對“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面貌,我們選擇社會主義也是必然的,新中國當時面臨的經濟政治更是我們舍棄資本主義的現實依據。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創業;新中國
一、毛澤東創業思想的主要理論依據
(一)毛澤東創業思想來源于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累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社會內部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歐洲和俄國。中國社會經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經濟和國內的封建經濟。掌握中國政權的是受帝國主義支配的封建勢力和大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壓迫下,中國政治經濟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極端貧困,毫無民主權利可言。近代中國的社會現實決定了中國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而革命則需要一個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毛澤東思想正是產生于此。
(二)毛澤東創業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合與運用
毛澤東的創業思想來源于我們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與創新發展。在今天來看,這依然是很重要的理論體系。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時代條件和國際背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毛澤東思想的本質特征,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最顯著的特點。
(三)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正確認識和實踐指導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踐觀是毛澤東思想的基礎。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隨著實踐由淺入深地進行,認識也不斷由初步向深入發展。建國以來,黨對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的曲折探索直接影響了黨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共產黨人要“實事求是”這一論斷的思想精髓。共產黨人做事要追求實事求是,不能務虛,這是毛澤東一直主張和強調的。社會主義建設少不了思想指導,堅持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
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指出:要“在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上,要開辟一條和蘇聯不同的道路”。他批評蘇聯片面的只注重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要處理好,正確處理國家、生產者個人的關系。論十大關系的提出圍繞了一個基本的方針,那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另外,要吸取蘇聯的教訓,尤其是斯大林犯的一些錯誤,少走彎路。
毛澤東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國務院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時強調要擬清一個總題目,即重點討論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只有解決了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重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標志著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實現了空前的統一。人民內部的矛盾是當下的主要矛盾,毛澤東正確認識到了主要矛盾的改變是對當時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個重要的論斷。是其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形成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
(一)毛澤東思想在創業實踐中的主要問題
建國初期的前幾年,我國經濟狀況受長時間舊中國的破壞,一個“爛攤子”擺在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的面前。1949年,中國的國民總產值只有近123億美元,人口約5.4億,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只有16美元。1949年10月-1952年底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時期。
據統計,到195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這反映新中國迅速實現經濟穩定。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這段時間屬于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主要是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的企業、沒收官僚資本、農業互助組織的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依靠不平等條約所獲得種種特權,除在中國賺取高額利潤外,還同帝國主義政治軍事勢力相結合,壟斷和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949年,外資企業共有1192個,職工12.6萬,資產12.1億元。主要是英美兩國所有,兩國共占89%。英資企業200多家,資產6.9億元,約占戰前的1/3,美國企業3.9億元,約占戰前的1/2。沒收官僚資本,主要是以蔣宋孔陳為主。為了改變當時的狀況,建國初期便提出了要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說法。然后在逐步向社會主義邁進。
(二)毛澤東時期在創業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及應對
反對冒進,要腳踏實地。在當時提出一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總路線。毛澤東批評反冒進。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再一次對的反冒進進行批評。他說,一反冒進使 億人民泄了氣,這是個政治問題。還說,以后不要再提反冒進的口號了。這樣,黨內“左”傾思想情緒迅速擴展起來。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會議,會上繼續批評反冒進,并不斷升級。對此,當時有把反冒進說成是“非馬克思主義的”,而把冒進卻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這樣,黨內“左”傾思想情緒迅速擴展起來。面對該情形,在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情況下,一方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它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忽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身規律。尤其是宣傳工作重在“多”和“快”上,輕視了“好”和“省”。
對此,在中共八大一次會議上,正式通過的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已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要完成的國民經濟的各項指標,如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5%左右,工業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鋼產量到1962年達到1050—1200萬噸;煤1.9—2.1億噸;糧食億噸;棉花240萬噸左右。基本建設投資增長1倍左右,國民收入增長50%。①這些指標是符合實際的,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周恩來主持的建議在一定意義上改善了當時的局面。使得局面和發展得到了穩定。
當時的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只是我黨受“左傾”思潮的影響,錯誤地估計了當時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而發動的一場冒進的農村土地政策。“人民公社制度特點是‘一大二公,與之相適應的是經營上政社合一,統一生產經營,集中勞動,統一核算;管理上實行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管理;分配上全公社統一分配。”這種僵化的生產和管理模式,由于高度集權,社員的勞動投入和利益分配不成等價關系,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集體勞動中出現了出工一條龍,干事大呼哢的形式主義,最終導致農業和農村發展遲滯、緩慢,長期處于徘徊局面,多數地方沒有擺脫落后的面貌,農民生活水平沒有多大的提高。面對這一問題和窘境,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及時的修正了錯誤,使得人民公社化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惡化。鼓勵廣大農民要實干。
三、關于毛澤東時期創業思想的總結和啟示
恢復期間。在這段時期,由于黨和國家在政治上采取了追殲國民黨殘敵,土改,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剔除不良風俗等措施,經濟上采取了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新中國不但使新生的人民政權得到了鞏固,而且在短時期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就業方面,解決了約220萬人的就業,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嚴重失業問題大幅減輕。農民收入增加。在土改中,約有3億無地的農民,得到約7億畝土地。農民不再受地主剝削,原來需要向地主繳納3000萬噸地租糧食,現在變成了自己的收入,隨著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產量的提高,生活得到改善。總之,解放后,中國勞動人民在舊中國那種貧困落后愚昧無知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反了。而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
毛澤東同志是把畢生精力貢獻于20世紀、改變了中國面貌的一代偉人。憶往昔漫長而悠遠的歷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曲折進程,無不蘊含著這位偉人光輝的理論和實踐,體現著他的人格、思想、風貌的不朽魅力。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建設和壯大的歷史,同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同繼承發展毛澤東思想而創新理論的歷史,是溶匯在一起、難以分割的一部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注釋:
①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年鑒》1983.第211頁。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姜長青.20世紀60年代經濟繼續調整時期毛澤東經濟思想研究[J].晉陽學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