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寧貴 盧志玲 黃培標 黃健偉
[摘? ? 要] 在“互聯網+教育”新形態下,采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掌握學生信息素養和學習特征、搭建網絡課程平臺與豐富教學資源庫、開展多種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側重過程性評價的“五位一體”信息化教學模式。靈活運用PBL、CBS、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和方法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能力,保障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 計算機課程;五位一體;信息化教學模式;高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1. 091
[中圖分類號] G434?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21- 0222- 03
0? ? ? 引? ? 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1]。互聯網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力、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正推動教育領域發生著顛覆性變革,隨著“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快速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樣化。本研究以某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某醫學院為例,自2012年以來,在10多項教改科研項目支持下,經過6年多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1? ? ?相關概念及改革背景
教學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學理論,并達到一定教學目標的一系列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學活動結構[2]。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3]。
某高校計算機課程群主要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辦公自動化、數據庫技術、醫學信息檢索、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部分醫藥類以計算機操作為主的實驗課程等,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辦公自動化、多媒體技術、數據庫及其應用、醫學信息檢索與利用、衛生信息管理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衛生信息管理學等課程內容,它們主要介紹計算機基本操作與相關應用軟件的應用技能。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操練、子課程內容部分重疊,課程間缺乏交叉融合與銜接,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多樣化實際發展需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課題組成員在該校天空教室、Moodle、超星泛雅等網絡教學平臺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在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計算機課程群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創建并開展了“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它優化了整合計算機課程群教學內容,使各門課程之間的理論和實驗操作得到有機結合,更新了課程教學內容,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主動探索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 ? ? “五位一體”信息化教學模式特征
“五位一體”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獲得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強調教育理念、學情分析、資源建設、信息化教學、過程性評價五個方面,具體特征如下: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教學從“教師”向“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調整好師生關系,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探索能力,促進本科教育的“四個回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掌握學生信息素養水平、學習者特征和網絡課程應用現狀:既對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行調查,也對學校在用的網絡課程情況進行調研,了解師生計算機操作技能水平并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對大學新生入學后進行計算機水平的測試,根據成績對學生學習課程進行部分分流。建立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信息化評價體系,探索數字大學生信息化評價標準。提出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包括強化任課教師的信息素養、形成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注重信息道德培養等。
(3)搭建網絡課程平臺與豐富教學資源庫:在天空教室網絡教學平臺、Moodle、超星泛雅慕課三大平臺上,建立了20多門計算機類在線開放課程,并對所有學生開放。根據實際需要開發移動端App,制作教學素材上傳到平臺上供師生共享,實現線上線下、隨時隨地地學習。
(4)開展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包括PBL、CBS、CCAI、反思評價、微課、QQ群、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與方法,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開展教學[4]。在信息化教學中,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
(5)側重于過程性評價:采取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和實驗操作測試等方式,逐步完善和加強形成性評價,把平時成績比重占到50%左右,打破“一考定論”的考核模式。強調師生的雙向及時反饋,促進教與學的提高,建立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利用以上五個點合力助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簡稱“五位一體”信息化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3? ? ? 改革成效
(1)倡導教師改革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通過教師外出學習和校內培訓等學習形式推動新教學法的應用。課程群相關教師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法開展教學,很好地實現了由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增強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了學生文獻檢索、計算機操作應用、分析及整合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索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
(2)加強了課程間教學內容與實驗操作的有機融合。計算機課程群“五位一體”教學模式實施主要對象為所有專業大學一年級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以及公共事業管理、臨床、預防、護理、藥學等專業中計算機信息操作類相關專業課程。一方面,對課程刪減部分重復、過時的內容,增加高科技知識以優化教學內容,例如“大學計算機基礎”與“辦公自動化”及以“數據庫及其應用”相關章節內容有重復情況需要進行刪減。另一方面,修訂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與時俱進地合理規劃教學目標,安排好各學期所授課程前后知識點的銜接,突出重點,把相關資料提前發布到網絡教學平臺上,供學生隨時隨地獲取,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3)建設多網絡課程平臺,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在天空教室網絡教學平臺、Moodle、超星泛雅慕課三大平臺建立十多門在線開放課程,并開發相應移動端App,對所有學生開放。建設了多個教學資源,包括PPT課件、精品視頻公開課、微課、案例及素材、Flash動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動畫、視頻、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材、紙質教材和實驗指導、演示實驗視頻、可視化虛擬實驗資源,為學生和教師提供立體化資源,實現線上線下、隨時隨地、虛實結合的學習,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掌握學生信息素養情況,為個性化教學及教學質量評價改革提供基礎。初步建立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信息化評價體系,探索數字大學生信息化評價標準,為教學質量評價改革提供了基礎[5]。提出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包括強化任課教師的信息素養、形成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注重信息道德培養、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自主學習教室和網絡教室的功能等。評價大學生數字化學習、數字化作品、數字化科研,并給予“信息化學分”,達到一定分值時頒予學校信息化合格證書,未來時機成熟,將信息化合格證書作為完成學業獲得畢業證之重要參考依據[6]。
4? ? ? 研究成果
(1)2012年以來進行了以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獲得教改立項12項,建設了慕課20多個,針對師生舉辦計算機應用技能培訓35場。相關研究成果獲教學成果獎5項、教學軟件比賽和教學比賽獲獎8項,參與教改的教師個人獲得關于教學方面的獎項4項。
(2)經過不斷的改革,該校學生參加全省、全國計算機水平一、二等級考試合格率和優秀率獲有了穩步提高,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取得了一些成績、大學生信息化大賽獲得多個獎項,省級“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3)“五位一體”信息化教學模式在省內部分高校推廣使用,其教學效果良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得到全面培養和提升。校內外共約有25 000名學生從中受益,受到專家同行的充分肯定。
5? ? ? 結? ? 語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利用先進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已經成為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實現“變軌超車”的重要手段。除了大力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使各門課程優質教育資源內容共建、共享外,還要靈活運用PBL、CBS、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和方法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本文構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掌握學生信息素養和學習特征、搭建網絡課程平臺與豐富教學資源庫、開展多種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側重過程性評價”的“五位一體”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增強學生了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了自主學習能力,在多個層面、多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方面有良好借鑒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Z].2018-04-25.
[2]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段寧貴,黃健偉,陶福章.基于PBL的辦公自動化網絡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5):605-607.
[5]程翔,黃培標,黃春秋.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調查研究[J].醫學信息學,2014(3):63-67.
[6]凌雁武,陳秉樸,黃啟川,等.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信息化培養體系構建與應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6(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