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


【摘 要】 目的:觀察健脾通絡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證患者91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健脾通絡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中醫證候積分。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48%較對照組的77.78%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脾通絡湯聯合西藥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證患者的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 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證;健脾通絡湯;中醫證候積分
【中圖分類號】R255.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8-0091-02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其主要是指患者胃粘膜上皮頻繁受到損傷,導致固有腺體降低的慢性胃腸道疾病,腹痛、腹脹是該病主要的臨床表現,若不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導致疾病進一步發展,甚至發展為胃癌[1]。抗感染、消炎、提高胃腸功能是西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的治療原則,但其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而中醫辨證論治,效果顯著。筆者采用健脾通絡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證患者91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45例,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2.83±3.45)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46±1.14)年;疾病分型:I級9例,II級28例,III級8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33~74歲,平均年齡(53.16±3.79)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83±1.26)年;疾病分型:I級8例,II級26例,III級12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胃鏡等檢查確診者;②中醫辨證:與《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3]中脾胃虛弱證診斷標準相符;主癥:噯氣、胃脘腹脹;次癥:氣短、乏力、食少、懶言、納呆、大便稀溏、倦怠;舌脈:舌質淡、脈細;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消化性潰瘍、傳染性疾病者;②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③心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異常者;④疾病存在惡變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即飯前15~30 min口服多潘立酮片(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制藥一廠,國藥準字H20094059,規格:10 mg),10 mg/次,3次/d;給予硫糖鋁咀嚼片(湖南嘉恒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59,規格:0.25 g),4片/次,4次/d,餐前2 h及睡前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健脾通絡湯治療,組方:大棗、法半夏各10 g,炒白芍、炒枳殼、干姜各15 g,黃連、砂仁各5 g,炙甘草6 g,丹參、茯苓各10 g,黨參30 g;若腹脹程度較重,加佛手15 g,香櫞10 g;若出現噯氣癥狀則加生赭20 g,旋復花15 g;若食欲下降者則給予山楂、雞內金各15 g;口干者加天冬20 g,烏梅15 g。以上藥方水泡30 min后以水煎煮2次,取汁300 mL,1劑/d,分早、晚餐后30 min服用。兩組治療時間均為6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①療效判定[4]: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高于95%為痊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病灶面積減少,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在70% ~95%之間為顯效;臨床組癥狀較治療前有所緩解,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幅度在30% ~69%之間為有效;未滿足以上標準或病情加重者為無效;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②中醫證候積分:將患者的臨床癥狀惡心嘔吐、食少納呆、胃部脹滿、大便稀溏、胃脘脹痛根據其病情嚴重程度計分,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中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膽汁反流、不良飲食習慣、胃粘膜血流量降低等因素有關,且該病的發病人數隨年齡增長不斷增加。多潘立酮片是屬于胃腸動力藥物,可有效改善胃腸道的蠕動及張力,利于胃部排空;而硫糖鋁咀嚼片是抗酸藥物的一種,其可在受損的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薄膜,抵抗胃酸對粘膜的侵襲,從而對胃粘膜起到保護作用,但單純使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臨床上常采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手段,抑制疾病的發展。
中醫將慢性萎縮性胃炎歸屬于“噯氣病”“胃痞病”等范疇,其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是因飲食不良、情志失調、先天不足等因素,造成脾胃運化不順,氣機受阻,引發痰瘀、濕熱等,致使脾胃受損,故健脾、益氣為治療該病的主要原則[5]。健脾通絡湯方中的炙甘草、黨參、干姜可益氣、散寒、健脾;茯苓可起到利濕滲水、溫補脾胃的作用;法半夏具有抑制嘔吐、化痰燥濕之效;干姜具有散寒之效,丹參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而大棗可起到養陰緩急的效果。諸藥合用,可祛瘀通絡、調節氣機、驅寒散邪、健脾益氣。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中醫證候積分較低(p<0.05),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證患者施以健脾通絡湯治療,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中醫證候積分。
綜上所述,健脾通絡湯應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證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緩解其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5-16.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4]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J].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127.
[5]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雜志,2010,51(8):749-753.
(收稿日期:2019-07-21 編輯: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