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摘 要: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廣泛的社會性、鮮明的民族性、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的傳承性成為民眾表述情感、彰顯智慧的文化特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傳承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公布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收獲和成果。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仍然任重而道遠,還需要全社會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積極挖掘搶救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之發揚光大,代代傳承下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國際上普遍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營口市在全省率先頒布了遼寧省第一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入了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新階段。營口市先后公布的3項國家級、5項省級、2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社會產生了巨大反響,增強了廣大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激發了中華文明的創造性和文化的多樣性。幾年來,我市的非遺保護措施有力,非遺活動豐富多彩,非遺挖掘廣泛深入,充分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播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的責任感。在民間日常的文化活動中,在節假日的文化盛宴上,在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的宣傳中,都能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都能感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它們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進省赴京,多獲殊榮,成為營口一張張靚麗的文化名片。特別是近年來,營口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管理和傳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收獲和成果,先后公布了“蓋州高蹺”“蓋州皮影戲”“袁派評書藝術”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蓋州風箏工藝”“大石橋迷鎮山廟會”“營口陳氏面塑工藝”“營口傳統木浮雕工藝”“營口津式高蹺”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蓋州遼劇音樂”“營口鼓樂”“營口楞嚴寺寺廟音樂”“蓋州石氏泥塑”“胡氏戳腳拳”“韓氏飛白書”“李氏宣紙烙畫傳統葫蘆工藝”等25項市級文化遺產。
我們也發現,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搶救、保護、傳承是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尤其是采取有效措施搶救與保護瀕危的傳承人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否則,隨著大多活體傳承人年事已高,則“人去藝絕,人亡歌息”,如果不能及時把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掌握的技藝、技能、技術、秘法以及絕活等保留并傳承下來,必然會造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我們還看到,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呈現多樣化和現代化,在電影、電視、手機、電腦面前,民間戲曲、民間游藝活動受到沖擊;在時尚性感的歌星影星前,高蹺、皮影戲、說書藝人等民間藝人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非物質文化作為曾經人類生存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其自然傳承的社會環境和基礎。此外,經費的問題也是造成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原因之一。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活窘迫,由于沒有經費補貼,不產生經濟效益,僅能勉強維持生計,造成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繼續傳承。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長期任務,我們要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進一步挖掘非遺的內涵,進一步開展各種形式的非遺宣傳和展示活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成為人們的記憶,而且融入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寶。筆者認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健全政府監管職能,加大政府保護的力度。目前我國各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都十分重視,在資金投入和政策上均給予大力支持,但是在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對遺產的保護、監管卻不夠重視。因此,加強管理監控是保護和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之處。在中央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各級地方政府要緊跟其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各級地方政府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統一科學的管理監控體系,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監管的力度,規范各類行為,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檔制度,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等。
第二,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政府各部門的協調聯動。目前,一些中小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研力量還比較薄弱,缺乏相應的科學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要積極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機構,加強與地方高等院校的合作組建科研團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還可以從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建設部、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中選任專業人員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發揮各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促進各部門的協調聯動,共同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從而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培養機制,加大經費支持力度。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自2008年6月14日起施行。《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對無經濟收入來源、生活確有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應積極創造條件,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進行資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筆者認為培養出一個大師級人才的人,不僅要給他基本生活保障,還要給他研究經費和傳承費,以支持其提高技藝。以韓國的“人間國寶”工程為例,在獲得認證之后,會得到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資金支持和大力保護,國家會按每人每個月100萬韓元提供補助,根據演出規模提供200萬韓元至500萬韓元的資助。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第四,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可以借鑒成功的案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展示傳播的機會與平臺。把文化遺產教育納入文化遺產日、博物館日和中小學教育,還可以運用網絡、數字媒體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例如,2019年8月由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暑期夏令營——木偶戲專場演出在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精彩上演。遼西木偶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王娜攜團隊表演的木偶兒童劇《小紅帽》《孤獨的小豬》《樂舞丹青》以及《雞斗》等節目,木偶兒童劇編排精彩,吸引了許多小朋友觀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為孩子們打開一面了解“非遺”的扇窗,讓小朋友在欣賞同時,深刻體會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和魅力。
參考文獻
[1]鄭君苗.晉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府責任研究[D].廈門:華僑大學,2016.
[2]裴世東.淮河流域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安徽省五河縣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16.
[3]卞俊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責任淺析[J].焦作大學學報,2018(3).
[4]鐘德鑫.淺論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創新工作機制[J].魅力中國,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