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瑋
班主任制度并非天經地義。在中國古代,要想讀書先得找個先生。有錢人家請先生上門常駐,普通人家把孩子送到先生開的私塾里去。西方工業革命之后,個別授課制不能滿足社會對合格勞動者的需求,于是班級授課制興起,現代學校出現。蘇聯在上個世紀初普遍推行班主任制,新中國成立后,教育也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其中就包括以班主任制為核心的學校管理體系,并一直延續至今。
今天,標準化考試已廣受詬病,然而,在工業化社會初期,標準化是一個流行詞匯,并掀起一場革命。科學管理之父弗里德里克·泰勒率先提出標準化生產,流水線的工人分工協作,每個人專注于一個生產環節,產品質量得到保證,效率得到提升,成本顯著降低。今天,很多連鎖企業、商店短時間內迅速復制,遍地開花,標準化居功至偉。
然而進入智能社會以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流水線上的合格操作者轉變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創新者,標準化教育的弊端就暴露出來。
班級授課制的本質是“學校中心”。學校將學生獨立編班,班主任執行學校管理的意志,學校優先考慮共性需求,而忽視個性需求。
行政班制度的一種改進是走班上課,學生根據選課情況到不同的學科教室上課,其本質是“學科中心”。學科中心制強調學科建設,課程多樣化,同一門學科也區分不同的難度與進度,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也兼顧了“學生中心”的概念。
真正的“學生中心”必將打破行政班級的束縛,學校成為一個自由多元的學習社區,資源按需分配,學生自由學習。此時學校需要配備的是學生導師,導師與學生協商學習進度,輔助學生完成學習。
這種學習社區下的導師制有點類似于私塾制的現代化。然而,它與古代私塾制還是有本質的不同,私塾制是“教師中心”,導師制完全是以學生為本。
教育中的班主任制只是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未來很可能消失。事實上,今天全球仍在實施班主任制的國家屈指可數,西方國家更多實施的是分層走班。短期看,班主任主要起到的是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作用;長期看,班主任留給學生的記憶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導師的作用。
伴隨學生成長有兩個角色不可或缺,一是榜樣,二是導師。榜樣通常是同齡人,導師則是長輩。對學生一生有影響的導師并非外力指定,而是學生的自我選擇,可能是一位家族的長者,可能是一位鄰居,也可能是學校的老師。
導師需做到四個關注:
一、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長。人生路漫漫,興趣長相伴。在學生時代保持一些興趣,發展一項特長,未來的生命會更充實。能夠支持和幫助學生發展興趣特長的人便是導師。
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管理。失控的事情通常發生在非理性的狀態下,情緒管理的能力讓人受益終生。幫助學生感知情緒、控制情緒、改善情緒的人才是導師。
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一些外在行為不能簡單定性為品德問題,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問題。每個人成長路上總有一些“暗淡時刻”,雪中送炭的人就是導師。
四、關注學生的人格健全。學校教育重在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塑造人格的人必是導師。
好的導師是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成長路上的明燈。因為與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班主任更有可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導師。那些被學生終身難忘、銘記于心的班主任或學科教師,通常都不是因為學校工作賦予他們的職責,而純粹是因為他們踐行了雅斯貝爾斯所說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本欄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