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龍
近段時間,教育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從山東五蓮二中的楊守梅事件,到安徽銅陵一教師因師生沖突被家長勒索,不堪心理受辱而跳江自殺,教師究竟該怎樣去追求自己的職業尊嚴、成就感和幸福感呢?
感慨之余,應更多地反思我們建構的師生關系,反思我們的人格修養和職業操守修煉,怎樣才能夠成就一個幸福而有職業尊嚴的教師。3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是從這些方面修煉自己的。
一、修煉自己的教育情懷
錢夢龍當年如果不是遇到了武鐘英老師,大概不會從大家心目中的“聰明外表笨肚皮”的孩子變成好學生,繼而成為享譽全國的名師。教師分為三類:就業型、職業型和事業型,第一種把教師工作只看作是飯碗、謀生的手段,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第二種則把學生看成是自己加工的產品,像工廠工人一樣為完成任務而工作,不求創新;而我追求的是把教育作為自己付諸一生的事業,成為一個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好老師,追求卓越,不甘平庸。
上班之初,因為我所教學科成績特別優秀,校長就給我新的挑戰,讓我帶一個畢業班的英語課。上大學時,學校都不開英語課,作為一名生物老師,我哪有這底氣?但為了學校,我只有“兩肋插刀”了。就這樣,我在原來6個畢業班生物課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畢業班的英語課,不含早晚自習,每周22節的正課。記得那年雪下得特別多,我堅持每天早上5:30準時站到教室的講臺上。接手三個月之后,這個班的英語成績由倒數第一變成了正數第一名。校長給了我最高的年終獎金。
為彌補自身英語基礎的不足,當年我就去考河南師范大學的英語專業,并很快自考碩士學位,又在今年的博士考試中,經過兩個月的埋頭復習,我在全國統考中以高過分數線20多分的成績順利過關,最終被錄取為教育領導與管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所謂教育情懷,就是把挑戰當成機遇,用激情和闖勁不斷成就自己的信念。
二、做一個有故事、會講故事的老師
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愛戴,深厚的教育背景、豐富的教育閱歷、陽光的心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成為正能量的發光體,避免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學生,想法創設教育情境。
學生不喜歡說教,“故事教育”往往是名師成長之路。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郭振有說:“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于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里流傳。”課堂上,一個“因一例輸血失敗而導致對輸血研究停滯300年”的故事可以讓學生不斷探究,一個關于“基因移植”的科幻故事讓孩子們充滿遐想……特別是夏天午后的第一節課,學生將要犯困時,一個好的故事往往比說教一節課要有用的多。
“講故事”應該成為教師的基本素養,要學會用故事說話,彰顯故事打動人心的力量。我曾組織教師舉行“講自己的教育故事”競賽,看一個教師講的故事是否有感染力,是否真實,也能從側面看出其教學水平。要想有充足的故事儲備,教師本身先得有故事,你的成長、進步、人生閱歷都應是學生耐讀的“故事書”。“親其師,信其道。”作為教師,如果善于常常把學生引入到精彩的故事里,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演員常說:戲比天大。對于一個教師來說也是如此,課大于天,站穩自己的講臺,能把自己負責的一門課教好了,職業的幸福感就應然而生。
福特公司的一臺電機出了毛病,怎么也找不到問題出在哪兒,最后請斯坦門茨幫助。他仔細檢查后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畫了一條線,對工作人員說:“打開電機,在記號處把里面的線圈減少16圈。”人們照辦,故障排除,經理問斯坦門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門茨說:“不多,只需要10000美元。”這是一個普通職員100多年的收入總和!斯坦門茨說: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福特公司經理不僅照價付酬,還重金聘用了斯坦門茨。這就是專業化的力量。教師的職業尊嚴來自于讓自己不可替代,至少要有一項征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崇拜你,那么你的教育就順理成章了。
四、用人格魅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共生體,教師的幸福來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師生關系。我以為,師生關系就是教學效果,師生關系決定教育效率,師生關系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師生關系和諧了,師生會樂在其中,輕松愉悅。所以,教師要用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增加自己親和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所產生的成效遠大于認真備課、批改作業所產生的成效。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可進一步提升教育的品質和教學質量。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會變得簡單、高效而愉快。
五、有深度思考力,善于調節自身
教師要有精準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能從一堆眼花繚亂的事實中,把一個新的東西清清楚楚地指認出來,這就是思維的力量。別把自己的頭腦當成所謂“專家”的跑馬場,要有自己的主見和辨別力,堅守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不可做墻上草,隨風倒。
心理學研究證明,沒有人會一直處于愉快的狀態,有消極情緒是正常的。教師要具備自我調適的技能,通過運動、閱讀、音樂、舞蹈、日記等,傾訴自我,形成一種持久的興趣愛好,消解職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