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華
摘 ? ?要: 紅色文化是我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傳承,在紅色文化中記錄著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高職院校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對高職生進行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助于傳承歷史文化,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本文闡述吳忠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提出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以促進高職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紅色文化 ? ?高職生 ? ?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1]。他說:“我們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2]。本文結合吳忠紅色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做探析。
一、吳忠紅色文化在高職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意義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各界人民,在推翻“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我們黨領導和建設的,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的,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之優長而形成的一種民族新文化形態”[3]。具體而言,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共產主義的基本信念為基石,以愛國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革命的優秀傳統和建設的先進事跡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我黨和國家精神上一面鮮艷的旗幟,是我們深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部分,包含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道德訴求和價值觀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吳忠紅色文化的特點。
1.人物眾多。紅軍西征將吳忠地區納入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區域。1936年5月,彭德懷時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統一指揮左權、聶榮臻帶領的左路軍和徐海東、程子華帶領的右路軍,分別解放了寧夏南部與甘肅東部的廣大回族聚居區。彭總率西征紅軍總部駐在寧夏豫旺縣(今同心縣)豫旺堡(今同心縣預旺鎮)。11月中旬,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在豫旺縣同心城歡聚并召開盛大的“三軍團聚軍民聯歡大會”。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人民軍隊的締造者都在吳忠生活過、戰斗過。紅軍西征紀念園就坐落在同心縣縣城南郊,是國內唯一的一家以紅軍西征為主題的紀念場所,是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之一。
2.內涵豐富。同心城的三大軍團歡聚標志著中國革命大本營最后落腳于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這在中國革命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鞏固、擴大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對選擇延安成為新的革命中心,對抗日統一戰線的落地,均具有重要意義。當時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曾做過紅軍西征隨軍采訪,撰寫了《紅星照耀中國》,第一次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把中國工農紅軍和他在寧夏所見所聞的故事介紹給世人,其著名照片《抗戰之聲》,紅軍司令員彭德懷在馬背上的照片就在豫旺堡所拍[4]。尤其是在同心創建了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這是回族人民爭取平等、自由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愿望的實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中國的實踐,又是中國共產黨根據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科學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一次成功嘗試,為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3.時空久遠。鹽池縣,從1936年6月成立寧夏第一個紅色政權,就成為抗日的前哨,陜甘寧邊區的對外窗口,出產的鹽、糧食等農副產品成為根據地的經濟支柱。從8年抗戰,4年解放戰爭,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建設、改革開放到今天,紅色的歷史已經83年,從未中斷。
(二)吳忠紅色文化的價值。
吳忠市現共有38處革命文物保護遺址,具有多維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1.革命性。吳忠紅色文化是在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在解放勞苦大眾的斗爭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革命性。諸多革命先輩身上折射出的堅定信仰、英勇無畏、矢志不渝精神時至今日仍散發光芒。
2.創新性。無論是紅軍西征,還是創立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都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危急關頭結合實際的創造性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解放思想、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
3.群眾性。吳忠紅色文化誕生于革命時期,始終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創造的,顯現出強烈的群眾意識。回族宗教人士與中國共產黨的交往歷史,回漢人民共同的戰斗史,《總政治部關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和毛澤東署名發布的《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等文獻,都體現了民族平等、團結互助、依靠群眾的精神[5]。
二、紅色文化在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不足
(一)內容陳舊,缺乏體驗性。
僅僅清明節到烈士陵園祭奠這種程序化的教育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認同,有些學生難以理解紅色文化提出的思想和目的,缺乏體驗感。
(二)途徑單一,缺乏普遍性。
紅色文化教育形式多局限于在博物館、紀念館的參觀、觀看紅色影視、聽報告,學生社團活動多是唱流行歌曲、街舞等文體類活動,缺乏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氛圍。學生反饋的信息通常是簡單的觀后感,缺乏本人真正深刻理解的精神層面的意義。
(三)意識不足,缺乏統一性。
紅色文化教育沒有納入學生日常品質教育之中。教師不能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中,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缺少主動性。
三、吳忠紅色文化在高職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實施途徑
(一)地方政府要確立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的發展觀。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功能,每一件文物、每一塊遺址都折射出無產階級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追求,不僅記錄著共產黨的光輝奮斗歷程,還蘊含著厚重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將其納入全域旅游的范疇加強保護和開發,建設具有觀賞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的紅色文化活動,有效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院校要引導師生形成傳承吳忠紅色文化的氛圍。
建立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體系。高職院校明確紅色文化教育目標后,應與吳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效對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教育實踐體驗活動,感悟紅色歷史和革命精神,體會今日幸福生活與革命先烈的英勇獻身是分不開的,重溫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立“紅色”學生社團,積極引導學生自發讀紅色經典,看紅色影視作品,提升道德水平;利用重要紀念日,組織學生觀看黨史圖片展,開展知識競賽、演講、大合唱、詩歌朗誦、征文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擴大吳忠紅色文化精神在校園的影響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思政教師要強化利用吳忠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教學的意識。
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融入紅色文化,將吳忠紅色文化融入課堂的口頭講解、傳授中,激發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首先,教師要搜集、整理吳忠紅色文化資源,與當下學生的實際心理結合起來完善課程內容;其次,教師要借助新媒體工具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如進行體驗式教學,組織觀看視頻材料,讓學生開展專題討論等方式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將理論生動化、故事化。針對不同學習階段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比如:一年級,剛脫離家庭管制的學生急需發展自己的能力,需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二年級,適應之后各種不良習慣出現了,需要幫助他們培養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的意志。三年級,面臨就業的挑戰,需要增強抗壓能力,樹立正確就業觀。
(四)利用自媒體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占領教育新陣地。
要發揮共青團、黨支部、學生社團公共微信平臺的作用,建設、利用好,發出正能量。當下每一個學生都是自己的媒體發言人。“微浪潮”的興起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許多機遇。必須以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微素養和微能力為根本,樹立微教育理念,構建微體系,掌握“微話語”,占領自媒體這塊高職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陣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10.
[2]王芬.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19).
項目:本文系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團隊(編號NMYK-T201901)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