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晨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受眾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開始轉變為話題討論中的信息發布者。這一趨勢使得真人秀節目的制作在形式和內容上必須更加注重以受眾為中心。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戀愛類真人秀節目創新途徑以及貼近受眾加強互動的方式值得探究。文章以湖北衛視《如果愛》第三季為例,分析探討媒介融合背景下戀愛真人秀節目在內容策劃、剪輯制作、宣傳推廣三個方面的互動性優勢,為戀愛類真人秀節目的進一步發展尋求一些實際經驗和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如果愛》 媒介融合 互動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崛起,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也因此加快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開始建設全媒體格局。“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提出,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①南京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丁柏銓教授認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體及其他相關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間在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狀態。②因此,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電視媒體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與傳播模式,與新媒體的結合為電視真人秀節目帶來大量受眾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貼近受眾的平臺。
內容策劃:自媒體平臺下的互動性優勢
2015年被稱作是網絡直播元年,作為新興的高互動性視頻娛樂行業 ,網絡直播平臺迅猛發展。據2017年《中國IT產業發展報告》統計,中國直播平臺用戶數目前已經達到3.3億,平臺數量超過了200個,如一直播、斗魚、熊貓TV、花椒直播等,而如今抖音APP的發展更增加了直播平臺用戶基數。
直播平臺的運用。基于網絡直播平臺數量巨大的用戶基數,《如果愛》第三季節目在當時的直播環境下結合了斗魚直播平臺。例如在第十期瑪雅水上樂園游玩中,首先由節目組工作人員現場直播拍攝環境及嘉賓的自然狀態,出于對節目嘉賓、內容、錄制場地的好奇心,大量粉絲被吸引,促使節目未播先熱。之后再由嘉賓自己對著鏡頭直播,直接回答觀眾的問題,表達自己當下的心情狀態。因為網絡直播具有一般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簡便性、娛樂性等特點,粉絲便可以通過彈幕、評論、贈送禮物等方式與主播進行即時性互動,增強了觀眾對真人秀節目的參與感。
“網紅”流量的轉移。《如果愛》第三季節目在嘉賓選擇上增加了素人元素,而節目中的素人均為網絡紅人,即在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網紅”展現了互聯網與新經濟全面融合時帶來的活力,《如果愛》中的六位素人嘉賓在微博、一直播、美拍、秒拍等平臺有著數十萬粉絲。因此,節目在錄制期間由各位“網紅”作為“湖北衛視如果愛”直播間的主播便可以吸引其原有粉絲在線觀看,有效地將“網紅”的粉絲量轉移至《如果愛》節目。在隨后節目的播出中也能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而6名“網紅”也借助《如果愛》節目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雙方形成互利共贏的效果。
剪輯制作:以受眾為中心,網臺內容差異化
《如果愛》第三季在愛奇藝、樂視、騰訊、搜狐、PPTV五個視頻網站播出后,截止到目前,網絡點擊量近7億,多次沖擊全國電視綜藝日播放量前三強,三季以來全網總點擊量已達21.3億次。《如果愛》更是根據不同視頻網站的需要,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節目。樂視視頻、騰訊視頻上播放的是明星情侶版以及素人完整版,愛奇藝、搜狐、PPTV則播放的是明星版、TV版。
筆者通過觀看《如果愛》在電視和不同網絡平臺上的播出內容,對比發現第三季節目做到了內容的多樣性,并根據受眾不同的特點,對節目形態進行了區分,總共推出三個版本。第一個是電視上播出的版本,內容包括明星戀愛約會和素人戀愛約會。第二個是在愛奇藝、騰訊視頻、樂視視頻、搜狐、PPTV五個網絡平臺上推出的“純明星版”。《如果愛》的總導演崔妮表示:“從前兩季的收視狀況和粉絲經濟考慮,受眾更多地是想了解明星的‘周邊,包括節目內、生活中明星背后的故事。”筆者通過總結分析,在網絡上推出的版本是以電視上播出的版本為主要結構,同時增加花絮、小視頻、拍攝間隙的狀態,讓受眾從更多的角度去了解“CP”組合的感情歷程。同時也打破了以往受眾對真人秀節目的刻板印象——電視上明星始終在取景框內,那么在鏡頭前明星是不是按照劇本來演出,是不是一個新形式的偶像劇。因此,網絡明星版本的播出就會讓受眾了解到明星在“關機”以后的狀態,“CP”組合在錄制之外是怎樣進行互動的,能不能繼續發展。第三個版本是完整的“素人合宿”版。“素人合宿”是《如果愛》第三季的創新,該部分在電視上只有三分之一的播放篇幅,完整的“素人合宿”版在樂視、騰訊兩大視頻網站上播出。
《如果愛》總導演崔妮表示:“考慮到網絡受眾的年輕化,我們在花字的內容和剪輯方式上契合現在的年輕人,我們會思考,他們有著什么樣的接收習慣,在看到內容的時候,內心的想法是什么。”因此節目組為了更好地照顧到受眾,根據受眾心理的訴求不同,有針對性地推出適合他們的內容,把所有的素材進行二次編輯,獨立成篇。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愛》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受眾精準定位,打造節目內容的多樣性,而不是信息的重復釋放,特別是制作了適合網絡播放的獨立的版本。
宣傳推廣: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加強與受眾互動
“媒介融合是傳媒領域復雜的傳媒現象,它包括內容融合、網絡融合和終端融合。”③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的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網絡普及率達到61.2%”,④如潮水般無處不在的網民就是節目的潛在受眾。
提升節目影響力。如今,節目宣傳不再依賴發布會,大部分會選擇利用微博、微信、貼吧等新媒體作為信息發布平臺。以裂變式的信息傳播方式發布新聞,使得節目的宣傳效果不輸傳統媒體。以微博為例,因其用戶草根化、寂寞傾訴傾向、內容微小化、移動介質化、傳播交互、傳播碎片化的特點,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注冊微博的用戶可以選擇成為另一個用戶(包括個人、媒體、企業等)的粉絲或完全無視它,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是主動者。選擇關注則表示對該用戶感興趣,微博就成為節目宣傳營銷得以實現的途徑和手段。筆者根據調查,搜集了部分戀愛類真人秀節目的官方微博粉絲數量,如圖。
根據圖中的數據可以看到,戀愛類真人秀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不在少數,《如果愛》的粉絲數量更是突破百萬,那么當節目的官方微博推送節目相關內容時就有百萬粉絲接收到信息。另外,微博的評論轉發功能也為受眾提供了交流討論的場所,每一條評論和轉發都是內容和觀點的再生產,觀點的匯集也就成為其他受眾認同與否的參考。
積極與受眾互動。社交媒體與傳統的電視媒體應該是互利共生的。電視節目播出后可以催生話題,伴隨著話題的激烈討論,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收看電視。微博、微信、貼吧等社交媒體則憑借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行再次傳播和曝光。如今大部分真人秀節目都開通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貼吧,發布節目最新信息并與網民進行互動,電視傳媒尤其是真人秀節目簡單的單向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在擁有高關注度的同時,《如果愛》充分利用微博雙向傳播的互動性優勢,與微博中參與評論的粉絲交流互動,并通過贈送小禮品、投票、推送節目上未播出過的花絮等方式提高受眾的參與熱情。互動性體現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相結合的傳播方式,是網絡媒體的特性和優勢。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節目要想做到長時間向好的方向發展必須要有與多種媒體融合的意識。
隨著網絡以及移動終端的發展與普及,傳統電視媒體受到了猛烈的沖擊,種種壓力逼迫電視媒體開始創新、變革,全新的媒介環境就要求真人秀節目創新發展。《如果愛》始終以受眾為中心,邁出了媒介融合在真人秀節目運用中的一步,為節目的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受眾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臺。(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注釋:①石長順:《融合新聞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第8頁。
②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南京社會科學》,2011(11)。
③宮承波:《媒介融合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27頁。
④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