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奇
摘 要:打贏貧攻脫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國內外作出的莊嚴承諾,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 兩不愁 三保障
中圖分類號:F323.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1
近幾年來,臨夏市委、市政府搶抓國家支持“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歷史機遇,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對接模式,打出一系列扎實有效的組合拳,集合優勢,全方位扶持,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向縱深發展,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使全市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5943戶2.51萬人下降至289戶1052人,貧困面由2013年的27.83%下降至1.22%。
一、強化領導責任,健全組織體系
一是落實市委主體責任,帶領全員苦干實干。成立以州委常委、市委書記曹正民任組長的臨夏市脫貧攻標堅領導小組,緊盯中央、省、州脫貧政策,緊盯以德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旅游扶貧措施,建立健全和嚴格落實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制度;市委、市政府分別與各鎮、鎮與幫扶單位、單位與幫扶責任人層層簽訂責任書;二是完善幫扶隊伍體系,增強幫扶工作后勁。從各單位選派57名優秀科級干部擔任鎮村第一書記、副書記,選派211名業務骨干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并從全市107個幫扶單位中確定3642名幫扶責任人,聯系5963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齊抓共管的幫扶網絡;三是健全考核考評機制,增強干部幫扶信心。把精準扶貧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干部年度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直接與單位和干部的評優晉級掛鉤。
二、注重黨建引領,推動“三變改革”
通過有效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最大優勢,使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全面推行“支部+三變+企業+農戶”模式,探索出一條“土地流轉+返聘務工、技能培訓+產業帶動、承包經營+保底分紅”的產業合作幫扶模式,有效提升了貧困戶自主發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
南龍鎮尕楊家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響應臨夏市大氣污染治理工程,動員本村314戶群眾(占總戶數的75%),其中精準扶貧戶81戶(占建檔立卡戶的50%)入股,投資3000萬元,群眾持股1223.5股(每股1萬元),將原尕楊家建材廠轉型興辦成占地100畝的華通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招租客商140戶,主要從事汽車及工程機械銷售、汽配經營、汽車修理、物流信息發布等經營活動。2017年每股分紅700元,2018年每股分紅可達1000元以上。同時,14戶群眾通過出租公司商鋪,實現年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被群眾稱為“兩好一滿意”企業。華通公司在“三變”改革中,成功探索出一條“1個聯合、2個培養、3個變革、5個服務”的“1235”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扶貧模式。
三、實施以德扶貧,彰顯人文關懷
針對部分貧困家庭存在子女不孝,夫妻不和,鄰里不睦,家庭責任意識不強等的問題,導致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善,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德扶貧新理念,加大人文關懷、實施以德扶貧。一是市委黨校編印了以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惠農扶貧政策、實用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邊先進典型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以德扶貧宣傳手冊》,作為以德扶貧宣傳教材。二是突出政策法規宣講,市委黨校、司法、檢察、法院、公安等抽調人員,成立了法制政策宣講隊,在各鎮、村深入開展以保障老年人、婦女、兒童權益、農村實用法律法規等為主要內容的法制政策宣講。三是開展鄉村大舞臺活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題,精心巡演了4場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文藝節目。市電視臺、市廣播電臺開設“臨夏正能量”專欄、滾動播放以德扶貧相關內容,營造了全社會參與以德扶貧工作的良好氛圍。通過一系列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幫助貧困戶徹底轉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探索出了一條“以德扶貧、立德脫貧”“扶志、扶德、扶能”相結合的以德扶貧新路子。
四、狠抓產業扶貧,夯實發展后勁
產業扶貧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近年來,臨夏市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采取“公司+合作社+文旅+農戶”的模式,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大力實施“一鎮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工程,堅持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設施農業轉變,通過積極發展城郊型設施蔬菜、優質林果、畜禽養殖、游藝體驗、田園農耕等主導產業,興辦和改造農家樂、果蔬園,引導市民和游客到農村開展體驗式旅游,加快特色富民產業培育,保障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五、推進教育扶貧,提升民生素質
一是全力保障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享受每生每年800元營養餐改善計劃、免除小學到高中階段全部學雜費、教科書費基礎上,對寄宿生按小學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標準的發放生活補助費,并按建檔立卡戶家庭學生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二是完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2014-2018年全市利用中央和省財政資金2.3億元,新建擴建幼兒園28所、中小學48所。進一步健全,擴充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化發展,迄今為止,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完善,35個行政村實現幼兒園全覆蓋。三是控輟保學得到全面加強。切實加大流輟學生排查和動員勸返力度,根據輟學原因,“一人一案”解決問題,確保94名輟學學生及時返學,穩定控輟保學工作,提升義務教育鞏固水平,近三年小學六年鞏固率均為100%;初中三年鞏固率分別為99.1%、99.3%、99.4%,均達到了省級標準。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2%。
六、聚力健康扶貧,保障改善民生
為使貧困的群眾看得起疾病,并有效地降低疾病造成的貧困率和因病重新陷入貧困,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入開展扶貧工作,深入采取扶貧措施。采取綜合措施減輕人民負擔。為了做到有病早發現早治療,制定了“七個一”醫療扶貧措施,在市醫院、民族醫院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開通了綠色通道,縣鄉定點醫療機構對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鄉參保居民患有50種重大疾病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制度,不收住院押金、不設起付線。實現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民政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