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望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3)
流行音樂與音樂劇起源時間基本相同,都是在19世紀開始發展,由于音樂劇衍生出的種類多樣,節奏輕快所以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同樣流行音樂來自于布魯斯,所以兩者從本質上來看有諸多相似點,流行音樂現代性很強,無論是歇斯底里的搖滾,還是輕描淡寫的吟誦,都具有21世紀獨特的感染性。
最早工業時期來臨的時候,黑人帶來旋律簡單、節奏明朗的音樂文化,直到1950年,美國出現了一種藍調音樂方式也就是后來的soul music,突破性的融合了大量的肢體動作與即興表演。上世紀流行的搖滾樂也是以布魯斯為基礎重新定義音樂結構,強調節奏感的一種樂曲形式,例如:我國著名搖滾音樂人崔健、汪峰、黑豹樂隊等人都是中國流行音樂中的佼佼者,從唱法來看,流行樂主要分為:氣聲唱法、真假結合、沙啞式與吶喊式,與音樂劇演唱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氣聲唱法原理就是通過氣流與聲帶的不完全震動而出現一種較為舒緩、輕柔的歌唱方式,真假聲結合方式能夠拓寬真聲歌唱音域,達到要求的高度。沙啞與怒吼都是利用肌肉摩擦而產生一種不破音但是很有顆粒感的演唱技巧,聲音力度大,呈現出明顯清晰波動,能夠很好的表現出情緒效果,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1]。
音樂劇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沿襲了傳統歌劇的表達風格,也可以稱為一種現代化的輕歌劇,內容并不嚴肅正統,而是偏向于舒清化,體現出了良好的戲劇性。從時間線來看,音樂劇的發展與流行音樂的發展具有很巧妙的重合時間,所以也就導致兩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其相比較于正統的歌劇,更加貼近生活具有普適性,在闡述故事的時候也更口語化,有敘述的感覺,情感色彩與故事劇情線貼近,肢體語言也傾向于自然的表達。當前從很多音樂節目上可以看出,一些流行樂演唱者在肢體語言表達上比較缺失,優秀人才需要積極融合個人情感與舞臺歌唱,從而彰顯表現力,肢體語言作為一種非常規的交際方式,在舞臺上可以無聲傳達個人情感,有效輔助聲音交流,起到補充、增強、修飾等作用,另外演唱者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闡述自己對于樂曲的理解和認知,從而聯動聽覺與視覺,豐滿流行樂內容。在音樂劇教學改革過程中可以首先培養面部表情,例如:喜悅、憂愁、憤怒都是外露情緒,可以多加利用,另外教師還可以加入手勢指導,傳達音樂內涵,提高演唱時的靈活性[2]。
演唱特色能夠提高新時期流行樂井噴狀態下演唱者的辨識度,從而殺出一條“獨木橋”,表演者可以引入自己的演唱特色,從而突出個性化,例如:玖月奇跡組合就以自彈自唱的方式收獲了受眾群體。如果在彈唱方面有所缺失,教師可以引導其豐滿舞臺創新性,在風格、技巧上采取突破,最終實現個性化特色演唱。另外,在利用音樂劇來對流行音樂教學進行改革時,教師不僅僅要重視培養基本音樂審美水平與技巧素養,同時還要科學判斷歌唱者的音域特點、適合風格等內容,從而樹立個性化的舞臺風格,使之能夠在流行樂表現過程中更具標識度。同時,音樂教學還應該重視實踐機會的創造,促進演唱者能夠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提升自己的音樂理論與演唱技能。
雖然流行音樂想要實現演唱十分簡單,但是演唱者的綜合技巧也需要加大重視,當前很多歌手錄制歌曲時比較容易,但是舞臺演出時技巧失誤的毛病就被凸顯出來了。呼吸、咬字、發聲都是重點要訓練的內容,相對于古典音樂來說,流行樂特點更加明顯,由于受眾基數大,所以可以根據演唱者個人能力屬性的差別,來判斷教學技巧。上文中歌唱時,人的呼吸方式十分關鍵,在學習音樂時,可以利用胸腹聯合呼吸閥來提高運氣力量,然后引導發聲方式,先用真聲打開音域,然后打開嗓音,避免刻意的模仿,也不要一味用假聲演唱,不斷掌握吐字咬字的方式,在鍛煉中提高演唱技巧。然后開始在音色變換上加大練習,根據旋律、歌詞內容、情感共鳴來調度音色變化,例如:在演唱《希望的田野》歌曲時,就要調動出激動、亢奮的心態,突出主旨思想,然后根據聲音強弱來感受情感變化。
流行音樂的唱法與音樂劇表達方式基本類似,其曲目種類較多,例如:勵志、友情、愛情與家庭都是常見的主題,另外兩者還在節奏上有一定相似之處,例如:節奏鮮明,并且具備良好的大眾審美性,風格比較多元化,深受年輕群體的追捧。基于廣泛多樣的觀眾群體基礎,流行唱法中融合音樂劇教學方式,能夠推進其更加情感化,表現力良好,例如:中音區似竊竊私語,低音區似軟綿呢喃,高音區亢奮淋漓。基于音樂劇理念來說,流行唱法學習是以自己嗓音條件為基礎,所以相較于其它唱法對演唱者約束不多,風格更加多樣化,所以教學內容也需要針對這一方面進行改革,引導演唱者自我認知,對風格有基本判斷。
綜上所述,當前流行音樂質量良莠不齊,演唱技巧、風格都比較單一,無法體現帶現代音樂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為了改變這一問題,就需要融合音樂劇的教學方式,從而突出流行樂獨有的通俗性和直觀性,讓旋律之美更加深入人心,給受眾帶來更加美好的視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