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彥
摘要: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轉變,特別是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單一與僵化需要摒棄。本文通過“喚醒,探究,建模,運用”四步教學并結合教學實際對于如何解決此類問題、提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教學
近年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受到了數學老師以及學生家長的廣泛關注,老師和家長對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越來越重視。但是,多年來計算教學的偏見,導致傳統的低中年級數學計算只重視計算的結果,不重視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那么,該如何切實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和計算習慣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摸索“喚、探、建、用”四步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喚---喚醒學生數學智慧,激活數學計算興趣
計算教學,不在于傳授計算知識,更要喚醒數學智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醒是計算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需要精心設計與有效實施,此環節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創設良好的情景是喚醒學生相關生活經驗的有效做法,設計典型的練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基礎,我們應重視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在執教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整堂課中,我都以學生的實際材料作為數學學習的情景,通過秋游前的準備,乘車到旅游區游玩等一系列環節,把整堂課自然的串成一個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么喜歡這樣的課堂。創設問題情景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學生的腦海,必會激起思維的浪花,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喚醒內心深處的數學智慧,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二、探--探究數學算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計算教學,算理和算法是精髓與主線,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算”則無法保證正確的運算結果。所以 “算理”與“算法”要緊相隨。在自主探索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嘗試創新,建立讓學生經歷、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自覺地分析、推理、修正,從而理解算理,逐步學會“多中擇優,優中擇簡”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計算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帶著研究的態度自主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探究可以使學生不只是停留在對結果的追求,而是及時概況和提煉出算理,教師要幫助學生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逐步演變過程,逐步擺脫對直觀的依賴,從而促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如教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時,教師出示9+2=?的算式時,一般來說,學生都能很快地得出和是11,但是,教學9加幾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能計算出正確結果,重要的是揭示進位加法的計算規律,讓學生掌握“湊十法”的思考過程,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這樣邊操作邊口述過程,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將口述操作的思維過程在算式上展現出來,通過9加幾的教學,學生初步掌握了“湊十法”,到教學8加幾、7加幾、6加幾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在較大范圍內應用“湊十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三、建--利用建模思想提煉結構,優化計算教學
小學數學計算問題需要更加靈活巧妙地利用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的語言、符號和方法,把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就是讓學生分析自己算理是否合理、方法是否靈巧,進行概括和歸納并歸類,整理成有條理的系統的知識的過程,這種簡化過程的方法就是數學建模,小學數學建模不再是單純的數學建模,而是一種方法或者說一種教學形式,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例如,在口算與筆算的對應聯結中建構算法模型,口算與筆算之間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連貫性,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與組合,先學口算的算法模型,打下遷移基礎,口算可根據課題的內容,教師準備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當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后,教師應將兩者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對此分析,啟發學生踴躍說出計算規律,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和理解中經歷,從而使新的計算模型從已有的口算和筆算經驗中自然生長出來,生成極具遷移性的基本筆算模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逐步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用數學的能力,從而優化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用--多樣化練習,鞏固運用,使計算課進一步延伸
建構以后的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能否把掌握的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更易接受的算法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這就要設計多樣化練習,鞏固運用,讓學生逐步掌握最佳算法,發展自我,建立自信。練習設計的典型與否,對模型的鞏固、拓展與深化作用不可低估。例如在“三位數乘兩位數”運用環節中,可分四個環節進行設計,第一環節直接運用豎式計算,鞏固建構的模型如173×42,54×145。第二環節運用糾錯練習,細化、優化、內化模型。第三環節設計解決實際問題,拓展模型的空間,如一套書是24元,買135套需多少元?等此類綜合練習。第四環節設計一些挑戰性練習,深化對模型的理解與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在以后的的計算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呼喚高效的計算課堂,繼承和發揚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要冷靜思考計算教學對學生后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努力使學生學得快樂、算得準確,并且在算理、算法、技能這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實有效、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理性計算教學。
(本文系南樂縣教育局2018年度“三分建構”課題《小學數學低中年級“四步計算課”模式研究》成果部分內容,立項編號:NLXSFJGKT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