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昊 南昌航空大學
樂器合奏是學生樂器學習的進階課程,是對器樂演奏的綜合實踐,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提升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然而高校在開展器樂合奏課程時,受經濟條件、師資力量、學生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很難真正實現開設器樂合奏課程的目標,致使高校的樂隊演奏缺乏情感與靈魂的融合,沒有產生真正的藝術價值。
一個樂隊有許多學生,但他們對器樂的掌握不盡相同,合奏與獨奏有本質上的區別,合奏追求的是音色統一,需要各聲部聲音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協調的演奏情境。在合奏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對聲音與節奏進行更好的把控,學生在合奏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其他同學的演奏表現,還要注意將自己的表演融入合奏的聲音海洋中,讓自己演奏的聲音在集體中體現出價值。每次合奏演練都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加強學生對樂器的掌控能力,通過合奏演練,學生能夠積累演奏經驗,強化協作意識,進一步感受合作的魅力,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無論樂團構成多么復雜、整體編制多么龐大,其整體的配樂與組織都要保證聲部平衡,讓各種樂器顯出自己的特點。學生對器樂合奏的練習不僅能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更能通過整體訓練提升團隊協作能力,提高自身對音樂的賞析能力,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最終實現各種器樂的有效融合。通過培養學生合作共贏的意識,幫助學生演奏出真正的藝術效果[1]。
高校學生構成較為復雜,不同區域學生的器樂水平也不盡相同,有些學生對樂理知識的掌握比較扎實,而有些學生的基礎則較為薄弱,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進行器樂專項學習的時間是在高二、高三,對器樂的學習主要是為了應付高考,學生學習時間較短,基礎不夠牢固,教師授課時教學方式通常是拔苗助長,單純地對特定曲目進行著重練習,一切曲目的練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系統培訓、專業性差、理論知識掌握不好、理論實踐能力低下等現實情況都為高校器樂合奏課程增添了授課難度。
各高校開設器樂合奏課程的情況不同,有些高校將器樂合奏課設定為必學科目,部分高校將器樂合奏課設定為選修科目。學校在授課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教材,部分高校沒有專門的樂隊指揮教師,各器樂教師在沒有掌握指揮、配器等專業技能時就被拽來充當樂隊指揮,造成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部分高校在教學培養計劃中設置器樂合奏的規劃,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沒有規范地演練,整個課程設置名存實亡、課程安排不合理、缺少科學的統籌規劃。部分高校器樂合奏課程是為了比賽或演出而存在的,課程訓練不求提升綜合素養,只為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或者更佳的演出效果,教學目的不明確,整個教學內容沒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進度安排不合理,授課內容缺乏合理化設計[2]。
器樂合奏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需要學習不同樂種的學生之間相互配合,關系到各種理論知識的銜接與技能的融合,是和諧統一的整體活動,演奏結果由樂隊的每一個細節決定。但是部分高校領導沒有提高對器樂合奏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高校對器樂合奏課程的資金投入不夠,師資力量投入不足,造成協調力度不夠的現象發生;教師在器樂合奏教學中態度不認真,沒有整體系統的教學內容,不愿意浪費更多的時間參與樂隊排練,造成授課訓練效果不好,器樂合奏課程達不到實際的作用,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受教育環境的影響,學生在高中接觸的樂種種類不均衡,因此部分樂種學習人數過多,部分樂種缺少足夠的生源。例如,現在高校中掌握古箏、竹笛、二胡、薩克斯的學生較多,掌握揚琴、琵琶、嗩吶的人數較少,部分樂種如三弦則根本沒有學生學習。這種現象造成高校進行樂隊組編時會出現編制不均衡的情況,有的聲部沒有學生表演,有的聲部人員超編。這種情況造成學校在開展器樂合奏課程時許多曲目不能進行排練,導致樂隊演奏效果不佳。
高校學生的器樂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較低,因此在進行器樂合奏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基礎進行強化,提升學生的器樂水平。設計科學、合理、系統的教學計劃,對樂隊的綜合能力進行統一提升,著重強化學生專業能力的訓練,在強化學生對單旋律聽覺練習的同時也要嚴抓多聲部的聽覺練習,促使學生在進行器樂合奏時能夠演奏好自己負責的聲部同時,也能和其他樂器的聲部和諧共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3]。
高校在開設器樂合奏課程之前要選定合適的教材,以此規范教師的教學范圍,有效地改變現在高校器樂合奏課程中教學計劃混亂的狀況,有效地加強樂隊排練的合理性。因此,高校應該以樂器合奏課程的教學目標為核心,組織相關專業教師與專家,通過充分的研究分析,編創出符合高校學生水平與適應當今市場需求的合奏教材,為高校器樂合奏課程的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有效規范教師的教學內容,讓高校器樂合奏課程有計劃地開展,防止器樂合奏課程成為學生眼中的排練,綜合提升學生器樂演奏的專業技能。
器樂合奏教學是一項考驗團隊協作能力的課程,需要全部參與人員緊密合作,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前提下,找尋自身定位,有效掌握“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分寸,在實現集體目標的同時體現自身價值,在個體與集體的碰撞中提升藝術涵養。器樂合奏不僅是學生之間的相互融合也是不同樂種教師之間的相互磨合,更是理論教師與實踐教師之間的協調,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目標,實現器樂合奏課程資源的統一整合,要盡可能地吸納更多的音樂教師,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合理培訓,減少樂隊短板,在增加樂隊人數的同時對某一樂種進行強化教學,最主要的是為學校的器樂隊構建良好的結構,在有學生畢業后,樂隊依然能夠存續。
高校的器樂合奏課程教學受到許多現實因素的影響,高校可以聯合當地企業,共同強化師資力量,完善樂隊編制建設。學校可以聘請外部專家作為樂隊的聲部長,強化樂隊教學資源,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學校也可以聘請專業指揮,指導樂隊合奏演練,或者擔任樂隊的指揮顧問。此外,學校可以將表現較好的學生送進企業,通過在企業的實際演出訓練,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在高校器樂合奏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演奏曲目,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喜愛的經典樂曲作為排練曲目,也可以從中小學課本中的賞析曲目中挑選合適的練習曲目,這樣能增強學生排練的熱情,提升器樂合奏教學的質量。教師在授課前要將曲目提前下發至學生手中,在曲目資料中可以包含作者簡介等相關信息,幫助學生掌握曲目的情感,通過課前的資料查找、賞析,加深學生對曲目的理解,促使學生在正式的教學排練中能夠流暢地將曲目演奏完整。
高校的樂種配置不會像專業音樂學院一般齊全,某些聲部會出現無人演奏或較少人員演奏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選擇樂曲時,要根據樂隊的編制現狀進行合理挑選,盡量保證聲部平衡,減少音色、力度與和聲不均衡的現象發生。
高校的器樂合奏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進行曲目的合奏,還要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增強學生指揮樂隊排練的能力。傳統高校器樂合奏教學的重點在于提升學生對曲目細節的處理,強調樂隊演奏的整齊劃一,以提升樂隊整體素養為主要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組織一個樂隊,怎樣根據樂隊的實際情況進行曲目的選定,如何根據曲目進行樂隊的編排。學生除了對自身學習器樂掌握外,還要了解樂隊器樂的基本性能,掌握正確調弦的方法。
實踐是對教學成果的檢驗,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授課效果,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教師要對實踐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整理,將問題匯總,通過專項研究,提出合理的器樂合奏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法,再將改革方法落實到授課過程中,只有改革與實踐雙管齊下,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環才能有效提升高校器樂合奏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創造更好的音樂氛圍,整體提升高校學生器樂水平,增強學生舞臺表現力。
總而言之,樂器合奏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何利用樂器合奏課完成更好的教學目標,是每位高校音樂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校開設樂器合奏課不以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為主要目標,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課程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升自身對音樂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