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
【摘要】當前,各地客運“黑車”仍然屢禁不止,繼續擾亂著客運市場秩序,也損害著城市對外形象。文章分析了客運“黑車”的危害、存在原因和治理難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客運“黑車”;危害;原因;難點;對策建議
一、客運“黑車”的概念、現狀及危害
(一)概念。“黑車”即非法營運車輛,可以理解為沒有取得營運資格或者超越核定范圍的營運車輛,其中非法從事客運的車輛即為客運“黑車”。
(二)現狀。目前,各地對客運“黑車”的打擊力度不減,客運“黑車”治理很有成效,一些城市客運“黑車”已不敢明目張膽拉客載客,經營人員不斷縮減,經營區域也逐漸減少。但由于交通網絡日益發達,人員流動越發頻繁,以江蘇省東海縣為例,2016年至2018年,該縣年均公路客運量為1800余萬人,其中僅公共交通客運總量達650萬人次。巨大的出行需求,加上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信息網絡的發展,導致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非法營運的“黑車”依然沒有斷絕,仍然很有市場,并呈顯新特點。提升城市環境和形象,維護客運市場秩序,保護乘車群眾合法權益和利益,需要繼續大力打擊客運“黑車”。
(三)危害。1.破壞城市營商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文明有序的客運市場環境的支持,特別是作為城市對外窗口的汽車站、火車站、高鐵站等區域良好客運市場環境的支持。文明有序的客運市場環境是打造良好的城市營商環境軟環境的必備條件之一,對地方招商引資、發展旅游等工作開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客運“黑車”橫行,容易給人留下城市亂差的印象,難以消除,抹黑城市形象,對城市營商環境的培養有十分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城市當下及長遠發展。2.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當下,以東海縣公交車輛為例,一輛車每年投入維修保養、人員培訓、車輛保險等費用需2萬元以上,而客運“黑車”沒有正規的安全、服務等軟硬件投入,分流正規車輛客源。一方面,擾亂了地區客運市場秩序,引發出租車、公交司機等群體不滿;另一方面,客運“黑車”存在搶時間隨意變道、插隊行駛,引起社會群眾的投訴,這些行為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3.損害群眾合法權益。客運“黑車”追求利益是第一位的,常常損害乘客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當“黑車”發生交通事故等特殊情況導致乘客傷亡時,發生賠償糾紛時,因無營運資格往往缺乏保險等保障,賠償能力有限,乘客只能自咽苦果。
二、客運“黑車”存在的原因及治理難點
(一)存在原因。1.利益驅動。追逐利益是客運“黑車”存在的原始動力。一輛摩托車、三輪車、面包車或者私人小汽車外加一個司機就能跑起來,沒有營運證,經營成本低,承擔風險系數小,不用繳稅,客運“黑車”以較少的投入,較低的價格,吸引了貪圖便宜的乘客,有利可圖。2.存在市場。客運“黑車”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有市場。由于城鄉公共交通有運營時間和運營空間覆蓋面上的不足,加之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不完善,往往難以提供門到門的服務。以東海縣為例,該縣面積2037平方公里,2018年有城鄉公交300余輛(不含鎮村公交)只在白天營運,出租車輛212輛,公共自行車站點97個,覆蓋了東海城區大部分區域,但主要行駛在城區內,城鄉結合部和鄉鎮公共交通覆蓋依然較小。在這些服務盲區,群眾的出行方式選擇十分有限,這就為客運“黑車”留下了生存的土壤。3.生存需要。不可否認,客運“黑車”是部分殘疾人、婦女、老人等社會弱勢群體謀生的手段。跑客運“黑車”投入不多,又不需要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不需要付出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收入來源也很可觀,是社會弱勢群體謀生的首選手段之一。4.治理不力。目前,客運“黑車”治理存在多頭執法情況,交通運政部門雖然是客運“黑車”治理主要責任部門,但公安、城管等部門對客運“黑車”治理也有權限,但各部門基于行業自身考慮多,難以真正形成合力,依然存在不作為、慢作為、推諉扯皮現象,導致客運“黑車”治理不到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客運“黑車”敢運營的心理。
(二)治理難點。客運“黑車”有效治理,在認真研究刨除“黑車”趨利性和存在社會需求等因素外,不能忽視治理本身存在的取證難和執法難兩個方面現實難點問題,才能取得實效。1.取證難。一是法律法規不完善。運政部門稽查取證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和省道路運輸條例,條例部分規定實踐可操作性不強。二是難以現場取證。如果不能查證有金錢交易行為的不能算非法營運。執法實踐中,往往大量存在這種現象,特別是近年來支付寶、微信等網絡快捷支付方式的普及和網約車的發展,使得客運“黑車”取證更難。2.執法難。一是執法業務多。目前,運政部門同時還承擔著貨運、維修、駕培等領域監管任務,執法力量不足。二是執法區域大。非法營運已從城市延伸到了鄉村和干線公路沿線,執法監管難以有效覆蓋。三是“黑車”躲避意識強。國民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黑車”司機不僅和執法人員玩“躲貓貓”“打游擊”的把戲,還善于鉆法律法規的空子。四是執法方式傳統。客運“黑車”稽查還停留在人工巡查、人工取證等傳統工作樣式,無人機巡查、定點監控等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裝備運用不足。
三、客運“黑車”治理的對策建議
為社會群眾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客運服務,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加以解決。
(一)強化公共交通建設。社會客觀存在的出行需求是客運“黑車”存在的最關鍵因素。而社會對客運“黑車”的需求,主要反映出來的是公共交通發展的不足,表現在三個方面:時間和區域覆蓋的不足、服務的不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通過延長公共交通運行時間,適當開通夜班車次;加密公共交通線路,提升通達區域;提升公共交通準點率和發車頻次;實施城鄉道路提檔升級,延伸公共交通通達范圍;加大公共自行車、提供定制公交服務等“最后一公里”建設;加強駕乘人員培訓,提升服務水平;開發智能快捷多樣化支付;增加出租車投放等方法,解決好“三個不足”,使客運“黑車”失去大部分的生存土壤,減小社會對其需求,使客運“黑車”成為“雞肋”,從事的人自然就會大幅減少。
(二)創新執法方式。一是建立執法聯動機制。建立交通、公安、城管等執法力量參與的綜合執法隊伍,開展聯合聯動治理,交通部門查處運營資格,公安部門查處車輛非法改裝、無證駕駛等行為,并對抗法行為加以強制,城管部門處理亂停亂放等行為,形成客運“黑車”治理工作合力。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城市治理智慧指揮調控系統建設,將“黑車”治理納入監控范圍;引入無人機巡查和排查取證,彌補執法力量不足和取證不足問題;在車站等重點區域加裝監控設備,與指揮系統聯網,發現“黑車”,及時調度人員加以執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執法效能。
(三)實施長效管理。一是實行兜底保障。對“黑車”中的困難群體,符合低保政策的,實施低保和扶貧救助,解決生計問題,促使自行退出“黑車”運營。二是引導就業化解。對擁有一技之長愿意就業人員,免費提供就業培訓,優先引入環衛、綠化、安保、公交駕駛等服務領域工作,或者提供招工企業信息助其就業,實現從“黑車”運營人員中分流。三是強化宣傳督查。利用地方廣播電視報紙、車站LED屏幕、出租車載顯示屏,加強乘坐“黑車”危害宣傳,引導社會群眾搭乘正規車輛。同時加強重點路段、區域值守,對“黑車”形成威懾。
四、結束語
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客運“黑車”呈現新的特點,出現新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及時采取措施,積極有效應對,促進客運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更好地服務群眾出行和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明聰.當前打擊"非法營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福建質量管理,2018(1):261.
[2]侯永.對城市"黑車"管理的法律視角思考[J].職工法律天地,2018(6):111-112.
[3]毛壽龍.網約車合法化能否根治"黑車"亂象[J].人民論壇,2016(z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