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青
摘 要 總結了江蘇省淮安市開展“半農半讀”教育在辦學規模、教學管理、實訓基地建設、教學教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研究了人員參與空間不廣、協調機制框架不全、教育培訓銜接不緊等制約因素;提出了統籌規劃、分類施策、示范引領等發展對策,旨在為培育高素質農民提供參考。
關鍵詞 職業農民;“半農半讀”;中職教育;江蘇省淮安市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66
近年來,淮安市不斷拓展職業農民培育渠道,積極探索實踐“半農半讀”教育模式,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對職業農民培育的新需求,淮安市“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的發展規模、保障支持、規范運行等方面呈現出不協調性,需要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創新體制機制加以解決。
1 淮安市職業農民“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的進展與成效
1.1 招生辦學規模穩步發展
近幾年來,淮安市農廣校系統始終堅守“沒有生源就不成校園”這一立校宗旨,系統上下多措并舉做好招生辦學工作。各地通過系統招生、聯合招生、產業招生、行政推動等手段確保淮安市招生辦學規模持續穩定發展。據統計,2015級招生1 065人、2016級1 069人、2017級764人、2018級733人,2019年爭取700人以上。淮陰區爭取區委、區政府重視支持,以政府辦發文推動“半農半讀”辦學工作,近幾年年招生均在200人以上;盱眙縣立足“稻蝦共生”產業開展招生工作,年招生都在兩個班以上;洪澤區發揮傳統的辦學優勢,同區委組織部、區婦聯等聯合開展招生辦學工作,學校的招生一直處于不減的勢頭。
1.2 教學管理彰顯特色
對照中央校、省校一系列教學規范與制度,淮安市各分校在辦學過程中對管理制度進一步細化,把握與規范教學計劃、教學環節、備課筆記、班務日志和學生作業等教學業務等環節,教學管理各具特色。淮陰區面對職業農民這一群體,舉辦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有效增強學員的班級意識、學習意識以及獲得感、榮譽感。漣水縣、金湖縣采取參與式教學、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式教學、經驗式教學 “五式”教學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金湖縣教學點按相近地域(同組、鄰組)、相似種植模式以自愿組合方式成立5~10人不等的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成為召集小組、實習小組、互助小組、產業小組,對完成教學、實習任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盱眙縣在辦班中成立稻田養蝦產業小組,通過課內課外技術技能交流和互幫互助,不僅提高了產量、質量,還打開了銷路,利用網絡營銷手段把生產的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1.3 實訓基地“農”味更濃
基地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是培養農業創業人才的搖籃。近幾年,淮安市充分挖掘農業產業基地資源,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選建了一批能滿足“半農半讀”學員實訓、實踐的農業產業基地,全市共建有高效農業、特種水產業、特色休閑農業等市級實訓基地42個,如淮陰區依托國家級科技園建立了集高效農業、特種水產業、休閑觀光業于一體的實訓綜合示范基地,洪澤區依托洪澤湖觀光帶建立了高效農業、水文化于一體的實訓產業帶,盱眙縣依托蝦稻共生產業的大發展建立了蝦稻產業實訓帶。各縣區堅持依托實訓基地開展實踐實訓,有效提高了學員動手操作水平。
1.4 教研教學成效顯著
淮安市在“半農半讀”辦學過程中,注重教研教學兩手抓,既增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辦學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廣大學員的學習效果。淮安市于2016年、2018年、2019年均舉辦了系統職業能力提升培訓班,積極組織教師參加中央校、省校組織的師資培訓和各類教研活動。2017年、2019年,有6個課件和5個微課在全國農廣校教育教學信息化評選交流活動中獲獎。近幾年,在原省農委組織的“優秀教學能手”“優秀教學課件”評選活動中,有6位教師獲得了省校教學能手的榮譽稱號,有16個課件、12部視頻和6本教材在全省農民教育培訓課件和教材評比中獲一、二等獎。各地還注重典型學員的培植與選樹工作,各地集中選樹20名典型學員匯編成冊向社會推介,在市縣有關媒體上宣傳。例如,2015級學員顏剛是漣水縣顏家莊家庭農場的農場主,自入學以來,結合所學知識,積極創建高效化、集約化、精準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型家庭農場,2018年入選農業農村部百名“優秀職業農民”。近三年來,盱眙縣參學學員累計創辦家庭農場100余個、專業合作社60余個、農業企業20余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 淮安市職業農民“半農半讀”中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參與“半農半讀”教育的人員空間不廣
從近幾年的辦學實踐看,淮安市參加“半農半讀”教育的人員主體集中在新型經營主體尤其是家庭農場主,還有部分返鄉創業者、農業產業工人等。1)自2012年起,淮安市每年新招生辦學規模都在千人左右,累計達7 000人,而淮安市的家庭農場僅有5 500戶,正常運行的農場主基本參加了該項教育。2)返鄉創業者,近幾年因糧價走低,返鄉創業勢頭不高,參與“半農半讀”教育人員較少。3)一些從事農業種養的產業工人,他們中的多數年齡偏大,50歲以上的從業人員占70%,且參與積極性不高,接受能力較低。這些因素影響著淮安市“半農半讀”教育持續發展。
2.2 開展“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的框架不健全
“半農半讀”教育是面向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的農業成人教育與中專學歷教育結合的新生體,它起源于江蘇,發展壯大于江蘇,現已得到國家主管部門的肯定,并在全國推廣。但它的教學頂層設計,保障支持、運行實施還未建立有機銜接的架構。從它的起源看,“半農半讀”的孕育與形成得到省級農業、教育主管部門的肯定,并從學員助學金、免學費補助兩個方面加以扶持;“半農半讀”教育起初在江蘇大地迅速發展,但后來的支助政策發生了變化,取消了助學金,僅剩原有標準的免學費補助,極低的支助標準持續到現在。從頂層設計與管理來看,制定的實施規范仍是著眼于農業專業的成人教育層面,學時多、標準要求高,面向農民的“半農半讀”教育有很多的不適應因素。作為具體的辦學體系,依據頂層設計的教育規范運行,但支助的標準仍是縮減后極低的經費標準,讓辦學實施單位深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痛,形成頂層設計、保障支持,實施運行的實際分離,未建立有機統一的架構,制約著“半農半讀”教育模式持續發展。
2.3 “半農半讀”中職教育與培訓銜接以及層次提升的渠道不暢
為保證“半農半讀”教育計劃得到高質量實施,各地在支助低標準的現狀下,采用了教育經費與培訓經費疊加的辦法來維持運行,但教育與培訓經費來自于不同渠道,在制訂方案與具體實施中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有的地方還被叫停。教育與培訓的學分互認程度不高,教育與培訓所取得的學分仍停留在各自的模塊中,在實際操作上還有一定難度。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層次銜接還有待進一步擴展,淮安市的中職教育體量大、持續時間長,學員在擁有中職教育學歷的基礎上更企盼高等的農業職業教育,中職教育層次呈現出階段性的局限性,這些制約著“半農半讀”教育的持續發展。
3 淮安市職業農民“半農半讀”中職教育對策與建議
3.1 統籌規劃,建立多方位融合的協調機制
鄉村振興,重在人才;人才振興,重在教育。留在農民身邊長效實用的“半農半讀”教育模式,是培育高素質農民的重要渠道,在淮安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議各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規劃將“半農半讀”教育納入其中,制定出臺“半農半讀”教育發展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課程設計更要注重實際、實用、實效,適合適用于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盡快解決課程設計標準高、經費支助標準低的難操作、難運行的現狀,經費支助標準要同課程設計相匹配,保障“半農半讀”教育規范實施與運行,建立起規劃引領、措施配套、投入足額的協調機制,保障“半農半讀”教育高質量持續發展。
3.2 分類施策,建立多層次教育相銜接的運行機制
“半農半讀”學員起源于農業產業、來源于農民培訓,要充分利用好農民培訓這一平臺,引領農業產業從業人員多參加培訓、參加分時段的長時間培訓,逐步提高他們的參訓意識與消化吸收能力,從中篩選出年齡結構比較合理、知識吸收能力較強的學員參加“半農半讀”教育。同時,推進學員的培訓與教育的學分互認工作,將農民培訓學時數、現場教育活動、職業等級技能、學習勞動成果、表彰獎勵等納入學員的教育學分管理。打通“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的斷頭路,加強中高職農業教育的層次銜接工作,通過職業農民培育、農村基層干部培養等渠道,優先推薦“半農半讀”中職教育學員,參加大專層次的農業職業教育,滿足學員不斷增長的高層次學歷需求。
3.3 示范引領,建立教育培育一體化的培植機制
從淮安市近幾年的實踐來看,“半農半讀”學員是農業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引領者。針對農業產業鏈上的“半農半讀”學員,實施運行單位更要從產業入手,將“半農半讀”學員優先認定為當地的新型職業農民,爭取各類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財政扶持政策的優先傾斜,讓他們在參加“半農半讀”教育過程中,產業得到扶持,產業得到培植壯大,讓他們不但成為“半農半讀”教育的率先實踐者,同時成為農業創業與產業發展的示范者,以產業發展拉動“半農半讀”教育發展。通過產業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吸引更多的農業從業人員參加“半農半讀”教育學習。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