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男
【摘? 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生本教育”的理念,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參與合作、大膽表達,讓學生的觀點得到交流,智慧得到碰撞。本文主要從回歸本真、促進合作、學會質疑、多元評價等角度闡述初中歷史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 初中歷史;生本課堂;策略
在傳統的應試課堂中,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教師對考綱唯命是從,獨霸課堂的話語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難以吸收與消化,課堂教學收效甚微。學生在應試觀的影響下,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厚、積極性不高,他們的思維潛能未能得到發掘。部分教師固守傳統的思維,消耗時間搞“題海戰術”,讓學生強化記憶中的考點,學生難以獲得樂學的體驗。
教師要構建生本課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出發,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成長。在生本課堂中,教師不能僅局于信息的傳遞,要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興趣。教師要構建民主、和諧關系,讓學生信任老師、依賴老師,生生之間彼此信賴、相互幫助,是親密的伙伴,也是競爭的對手,他們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能促進生命的成長。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其興趣被扼殺,缺少生命的活力。問題設計隨意、數量大,不利于知識的內化,課堂也變得支離破碎。教師在評價時重結果輕過程,會直接給出答案,導致學生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本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構建自由的思維空間,從深度與廣度上進行挖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收集素材、整理內容,參與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回歸本真,激發動力
在生本課堂中,教師要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補充,培養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教師要融入生活理念,從生活的視角去了解歷史,要鼓勵學生參與自主探索,挖掘身邊的歷史素材,讓他們獲得真實的感悟。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與現實生活差距甚遠。教師要引領學生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思考歷史,拉近現實與歷史的距離,促進對問題的理解。如在學習七上《三國鼎立》一課內容時,教者讓學生說說心目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很多學生看過《三國演義》,他們從“挾天子以令諸侯”“楊修之死”等情節中感知曹操是一個篡權奪位、妒能嫉賢的人。教者再讓學生說說這樣評價的根據,然后引導學生從《觀滄海》《龜雖壽》中感受到曹操有著博大胸懷。
初中生競爭欲旺盛,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通過小組搶答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為了保證競爭的公平,教師讓學生輪換出題,互問對方問題,學生為了取得小組的優勝,去探討、交流,使課堂充滿活力。
二、促進合作,增加凝聚
在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能使組員在交流中相互補充,使教學知識變得富有廣度,能增加小組的凝聚力。教師根據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性格特征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一般以四至六人為宜,讓他們進行信息的交流、智慧的分享。教師要開展辯論賽、編排歷史劇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小組的凝聚力。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制定合理的規則,讓學生善于傾聽,不打斷他人的發言,能歸納出要點;要會提問,當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要多問為什么,并尋求解決的方案;要會總結,能從別人的觀點中獲得啟發,并進行補充,在互動中完善認識,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要會肯定,能發現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中分享智慧。教師要參與學生討論的過程,要傾聽他們的表達,對他們的獨到見解要進行表揚,要把握討論節奏,讓討論變得更深入。
三、學會質疑,多元思考
在生本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去做、學、練,讓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人的想法可能會不全面,但全班學生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產生許多別開生面的問題。當師生、生生之間對同一問題持有不同的見解時,教師要引領他們進行討論交流,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產生多元化的理解,這樣遠比教師的講解要有效得多。如在學習八上《鴉片戰爭》一文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你能說說對民族英雄林則徐禁煙的看法嗎?有的學生認為林則徐是民族英雄,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有的學生認為我們應遠離毒品,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表達,增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生本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能力填寫學習計劃,并制定相應內容,根據導學內容完成預習任務,訂正錯誤之處。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就會因為難以完成而放棄任務,導致學習信心的喪失。基于生本理念的歷史教學,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四、多元評價,全面發展
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不斷挖掘,將歷史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拓寬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如在學完一課時或一單元內容后設計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用固定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的優劣,但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長處,有的學生擅長閱讀,有的擅長想象,考分難以全面、準確地衡量學生。單一的評價往往重結果輕過程,會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采取多元的評價,將師評與自評、互評、小組評結合起來,將書面評價與課堂評價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的主動發展。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生本教育”的理念,構建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讓他們探索求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于明業.構建“生本”教師教育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03).
[2]張惠娟.生本教育下的小組學習——談小組學習的實效性[J].現代教育論叢,2009(02).
[3]張蕊.讓課程走向生本——生本教育視角下的自主課程[J].現代教育論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