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晨 楊程鵬 高春娟 黃業昌



摘要: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人才是根本,關鍵靠科技,重點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出路在于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通過選取浙江省溫州市部分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問卷調查得出,樣本農戶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農業產業基礎且人均純收入較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是新型職業農業產業發展及家庭純收入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對政府項目資金扶持的政策需求最為強烈。據此得出,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水平,需要從正確認識職業培訓對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收入增加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探索農業職業化資格準入制度及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幾方面做起。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政策需求;提升;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72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9-0012-04
收稿日期:2018-07-24
基金項目:浙江省溫州市公益性科技計劃(編號:R20170044);浙江省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編號:17wsk203);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編號:2019B18)。
作者簡介:徐寶晨(1987—),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成果管理研究。E-mail:xubaochen.happy@163.com。
通信作者:黃業昌,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E-mail:huang670745709@163.com。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速推進四化同步發展。這既是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問題的路徑選擇。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成為制約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加速推動農業現代化,人才是根本,關鍵靠科技,重點是要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出路在于通過職業培訓增強從業者科技素質及職業技能,加速培養一支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職業農民人才隊伍。本研究從職業培訓視角出發,選取浙江省溫州市部分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調研樣本,對其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分析得到其產業發展現狀、產業發展關鍵影響因素及主要政策需求,據此提出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以期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1 樣本基本特征
1.1 調查數據來源與基本概況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筆者所在課題組于2017年對在溫州農民學院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學員的問卷調查。溫州農民學院是經溫州市政府批準建立的,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學歷教育及農技人員繼續教育為主的教育機構,是農業部首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德農民培育試點學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經驗豐富,成效顯著。本次調研總共發放問卷178份,其中蒼南縣新型職業農民中級培訓班43人,瑞安市新型職業農民中級培訓班38份,糧油作物培訓班25份,品牌建設培訓班40人,電子商務培訓班32份。回收后剔除回答有邏輯矛盾及關鍵問題缺失的問卷,共計有效問卷166份,有效回收率為93.26%。本研究采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對于個別調查項目沒有做出選擇的問卷,不計入該調查項目有效樣本總數。
1.2 基本特征統計性描述
調查樣本整體呈現出男性為主、年齡大、學歷低的特點。由表1可以得到,調查樣本中男性占絕大多數,男女性占比分別為82.53%、17.47%;從學歷層次分布來看,初中學歷的樣本占比最大,為36.81%,接下來為高中27.61%、大專 18.40%、小學及以下9.20%、中專4.91%、本科及以上 3.07%;從年齡結構來看,41~50歲占比最大,達42.47%,其次為31~40歲、51~60歲、30歲及以下、60歲以上。其中30歲以下的調查樣本占比僅為13.7%,說明當前對新型職業農民后備群體的需求十分突出。通過分析得出,30歲及以下樣本主要以創業大學生為主,學歷普遍較高,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后繼新生力量。調查樣本的平均從業年限為11.48年,說明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業操作技能需要長時間的生產實踐與鍛煉來獲得。
調查樣本中,“純農戶”和“農業為主,其他為輔”的樣本比例達到74.85%,說明受調查者大多數以農業為主要職業,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經營。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農業比較收益迅速提升,非農企業投資農業的熱度提升,越來越多社會工商資本流向農業,該情況在工商發達、社會資本雄厚的溫州地區尤為明顯,本調查中,產業發展以“非農為主,農業為輔”的調查樣本占比達到25.15%。
從群體分布看,調查樣本主要分為“土生土長”“強效輻射”及“年富力強”3類經營主體?!巴辽灵L”的農村種養能人和農村干部帶頭人占比最高,分別為36.02%、24.84%,他們具有濃厚的鄉土情結,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投資農業企業家屬于“強效輻射”經營主體,占比為19.88%,他們多為產業轉型、工商資本注入農業,產業發展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尤為明顯?!澳旮涣姟钡膭摌I大學生和返鄉創業農民工占比分別為6.83%、12.42%,他們往往年紀較輕、文化水平高、視野廣闊,但往往缺乏農業生產管理經驗。
2 溫州市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概況
2.1 樣本農戶農業產業經營狀況
樣本農民主要從事產業為種植業(71.18%),養殖業和加工業占比較小,分別為9.41%、8.24%,另外還有部分樣本從事農業外其他行業,占比為11.18%。其產業經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超一半樣本(58.18%)為種養結合、種加結合或養加結合的產業布局。
調查樣本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較高,多數實行規?;洜I。本研究統計發現91.12%的調查樣本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成員,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成立家庭農場的農戶比例較高,分別為32.54%、31.36%,農業企業和訂單農戶的樣本比例分別為15.98%和11.24%。
由此得出調查樣本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產業發展布局多元且組織化程度高,投資額大且能獲得較高收入,具有一定的農業產業基礎,符合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特征。
2.2 樣本農戶人均收入及主要來源分析
經過調查統計,本研究中166份調研樣本戶均總投資為183.48萬元,家庭戶均純收入為20.89萬元,人均純收入分布以3萬~<5萬占比最高,達到30.67%,以此為中心向兩側逐漸降低(圖1)。由此可見,家庭人均收入絕大多數集中在1.5萬~<10萬元區間內(占比為80.00%),收入極高或極低的占比較小。經過分析得出,收入較低的農戶多以年齡較大的農村種養能人為主,他們普遍學歷較低,作為純農戶種植品種傳統單一(水稻等),創收能力有限。另外,部分參加培訓的農村干部帶頭人也凸顯出種植規模小、收入低的現狀。農村種養能人及農村干部帶頭人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發展滯后現狀須予以關注,重點提升。
如圖2所示,通過對調查樣本家庭收入來源的分析表明,樣本農戶的家庭收入來源以農業生產收入為主,占比達到58.78%,其他依次為經營性收入(18.92%)、工資性收入(10.81%)、其他收入(10.81%)和政府補貼(0.68%)。總體而言,樣本農戶人均純收入較高,家庭收入以農業生產收入為主且收入組成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
3 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3.1 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共設置15個影響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分析表明,生產技術(60.76%)、經營管理(56.96%)和市場營銷(51.89%)是3個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直接關系到產業發展和收益水平(圖3)。這說明樣本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對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技術的缺乏和需求,凸顯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重要性,同時為培訓提供了重點指向;另外,土地規模、勞動力成本高、品種更新、品牌建設、政府項目支持、資金貸款等因素也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樣本農戶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新型職業農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既要做大,又要做精,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應注重品種更新和品牌建設,針對勞動力成本高、投入品價格高的問題可以通過尋求政府項目支持和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予以緩解;最后,基礎設施、農業優惠政策、農業保險、文化程度低、培訓時間少、年齡偏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但較前面的因素影響力明顯降低。新型職業農民年齡大、學歷低等自身素質會對產業發展有一定影響,但相對而言,他們對技能培訓的需求更為強烈。
3.2 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家庭純收入主要因素
在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家庭純收入的因素調查中,采用了新的品種和種養技術是最為重要的提升收入的因素,占比達 75.32%,其次為經營管理水平提升(59.09%)和農業政策扶持(53.90%),把握市場機遇、開發新項目、增加化肥農藥等農資投入、種養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戶收入提升同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較前3項而言提升效果有限(圖4)。在上述因素中,采用了新的品種和種養技術及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同樣是制約農業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因素,這充分說明了新型職業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視與需求。
3.3 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政策需求分析
政府政策扶持對職業農民收入提升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出臺支農惠農政策、提供扶持項目和優先服務讓農戶直接或間接受益,具體表現在政府項目資金扶持、金融信貸支持、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解決設施用地、農產品銷售服務、土地流轉服務、農業保險扶持和農資價格優惠等方面。如圖5所示,樣本農戶產業發展對政府項目資金扶持的需求最為強烈(47.56%)。這是因為新型職業農民多為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組織化程度高,開展規模化經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新型職業農民依托新型經營主體申報各類扶持、獎勵項目,較其他政策帶動作用更為直接,對家庭收入起到較大的帶動作用。另外,按需求程度由大到小排列,樣本農戶依次對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金融信貸支持、解決設施用地、農產品銷售服務、土地流轉服務、農業保險支持和農資價格優惠表現出不同的需求。
4 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產業發展呈現出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特點,他們作為現代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經營主體,是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精髓的傳承者,也是現代農業科技的主要需求者、采納者、示范者和推廣者[1]。通過培訓提升其職業技能對于加速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實現“四化”同步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1 正確認識職業培訓對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收入增加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比資本、土地、技術等其他客觀因素,新型職業農民在我國農業未來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主導作用。本研究得出生產技術水平(60.76%)、經營管理水平(56.96%)和市場營銷水平(51.89%)是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三個最為關鍵的因素;同時,采用新的品種和種養技術(75.32%)、經營管理水平提升(59.09%)也是新型職業農民家庭純收入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要正確認識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培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培訓提升從業者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加速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生產、會經營、科技素質高的新型職業農民,直接關系到農業產業發展和收益水平提升,意義重大。與此同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作,要不斷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與知識更新。
4.2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
本研究表明,農業政策扶持會對新型職業農民家庭純收入造成較大的影響,占比為53.90%,排在所有因素第3位。政府項目支持(27.22%)、資金貸款(23.42%)、農業優惠政策(15.19%)和農業保險(14.56%)等扶持政策同樣對其產業發展發揮了較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農業發展頂層設計過程中,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動各級政府出臺農業產業扶持政策,在增加農業興業創業吸引力上多做文章,努力建立完善包含興業創業、發展保障和信息服務三方面內容的綜合政策扶持體系[2],力求新突破。一是加強政府涉農項目、資金扶持力度。本研究發現,新型職業農民對政府項目、資金扶持的政策需求最為強烈,故通過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專項扶持項目、資金,加強政府項目、資金扶持向新型職業農民的傾斜力度,鼓勵新型職業農民主動承擔項目,激發其干事創業興農的熱情。二是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對于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就資金貸款、優先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保險、農業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政策,針對農業創業風險系數高、抵御力差的狀況,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風險資金,保障生產安全性,堅定其干事創業的決心。三是積極提供農業信息服務,將產業發展利好政策及利農惠農政策通過培訓、廣播、媒體等方式讓廣大新型職業農民所熟悉使用,確保其產業發展的恒心。
4.3 探索農業職業化資格準入制度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業入門門檻較低,農業分工、職業分化不夠精細,導致有限的農業資源過于分散,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足,產業的規模、經營及品牌效應難以有效發揮。盡管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已初具規模,但仍主要以農村實用人才為主,產業化領軍人才數量相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因此,提高農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破解資源利用“僧多粥少”難題,要借鑒國外職業農民培育經驗,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領域內先行試點,穩步推動,逐步探索實施農業職業化準入制度[3]。牢固樹立“農業是職業、職業有標準”的理念,加快農業從業資格認定工作,實行職業準入,積極引導農業分工分業分化。首先要根據當地“三農”實際發展情況確立科學有效的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分類、分層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向通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頒發“綠色證書”,未獲得綠色證書的農業從業者享受不到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和補貼[4]。通過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對于進行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對認定標準、認定程序、準入條件等方面內容進行研究,規范認定標準及準入程序,嚴格準入要求[1]。
4.4 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系統謀劃、科學布局、有序推進,在完善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進的有效途徑, 建立長效激勵機制,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加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首先要“開源”,出臺激勵政策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進行實踐鍛煉,吸引高素質人才到農村創業興業,努力發展各類潛在培育對象;同時也要“節流”,嚴格審查報名參加培訓學員的資質,嚴把準入關,杜絕“渾水摸魚”,提升培訓資源利用率,避免浪費。針對培育對象需求,多措并舉,通過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確立終身化培訓體系格局;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建立需求導向的培訓精準供給機制[5];暢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獲取渠道,保障培訓精準供給機制順暢運行;創新擇優機制,嚴格培訓機構準入要求;構建以學員滿意度為導向的培訓績效評價機制,努力提升培訓績效[6-7]等措施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升培訓績效。
參考文獻:
[1]朱奇彪,米松華,楊良山,等. 新型職業農民及其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 [HJ2mm]科技通報,2013(11):218-223.
[2]張鳳玲. 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究[J]. 繼續教育研究,2016(12):33-35.
[3]肖小虹.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新型職業化農民培育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18-119.
[4]許金鸞. 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75-76.
[5]張水玲. 基于農民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精準教育培訓研究[J]. 成人教育,2017,37(5):40-43.
[6]朱奇彪,米松華,黃莉莉,等.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績效評估與分析——基于浙江省農村中高級“兩創”人才培訓的調查[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407-411.
[7]劉益曦,胡 春,于振興,等. 都市農業發展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績效評估與分析——基于規模示范合作社農戶的實地調查[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6):33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