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分析數學現象,探尋知識本質,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本文主要從激活知識經驗、完善內容組織、強化知識應用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策略
深度教學不是一味追求題目的難度,而是要觸及知識的本質,深入知識背后了解其中的思想方法,探尋知識的本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簡單的知識灌輸,不能將學生當作需要填滿的容器,要讓學生通過知識的習得獲得思考的方法,形成理性的思維,使數學教學變得“厚重”。部分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扛著“三維目標”大旗依然采用老套的方法,我們要走出授受知識的窠臼,擺脫表層認知的局限,引導學生了解知識背后的邏輯形式,啟迪學生領會知識中隱含的內容。數學是運算推理的工具,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果數學教學過于“平面”,就顯得工具性有余、文化性不足,數學課堂就會變成概念的學習、公式的推導、定理的運用,學生缺乏文化與審美的體驗。數學知識是富有生命的,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在教學中滲透數學美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部分教師教學內容囿于知識的層面,以“滿堂問”的方式營造表面的繁華,教學方式膚淺、單一,學生難以融入深度的思考。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牽著學生的“牛鼻子”,學生獲得的只是被灌輸的零散知識,學生的自主性未能得到釋放、創造性未能得到激發。教師的言行、提問影響著教學的深度,教師要通過情境的創設、問題的引導,調動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考。部分教師以“好玩”的玩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往往與相關的知識點缺乏關聯,使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落實。教師生硬地“創造”教具,使用結果差強人意,導致教學缺乏深度。部分教師為節省時間,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學生只獲得了表面的認知,難以達到教學的深度。部分教師一味“教教材”,將書本中“眼睛看得見”的知識生般硬套地教給學生。部分教師直接呈現知識點,讓學生機械地學習知識,教學生如何列算式、計算,忽視了學生的思考、探索。教師重結果輕過程,只解“一時之渴”,難以解決長久問題,學生缺乏自主性、創造性,學生沒有經歷再創造的過程,沒有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教師沒有精準把握學情,不能合理地處理教學內容,不能合理把握教學的難度。縱觀當前數學課堂,很多教師刻意回避學生的錯誤答案,當學生的答案超出“預期”時,教師缺乏解答的策略,干脆否定學生。教師以自身的角度理解編者意圖,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借助生活的視角去理解抽象的知識,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部分教師缺乏臨場應變的能力,沒有發揮好自己的機智,當學生的回答超出預設時沒有加以恰當的引導。教師沒有挖掘知識背后的內容,沒有讓學生觸及知識的內核,學生沒有掌握思考的方法,不能達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部分教師只追求表面的知識學習,進行純技術的教學,學生只是學會解題,而不能真正地學懂知識,知識的學習變得機械,教學缺乏深度。數學教學要融入一定的情境,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能愛上數學。如果數學教學脫離生活,就會變得枯燥。教師如果為情境而情境,不能將情境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就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本質認識不足,沒有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只能就知識教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營養缺乏挖掘的力度,沒有掌握轉化的思想方法,解題時知其法不知其理。
一、激活知識經驗,引發探索興趣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他們有自己的學習經驗,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始點。小學數學知識具有邏輯性、嚴謹性,知識之間有著前后的聯系,呈螺旋式上升。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啟發誘導等方法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進行循序漸進地學習。教師要挖掘生活素材,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以生活的實例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對學生提出真實、有趣的任務,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教師要將已有知識與新知的學習聯系起來,讓新知成為舊知的延續。教師要依據知識背景合理設計內容,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學習長方體的特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工具去探索,了解長方體的棱、面、點,以及棱、面之間的關系,在活動中學生手眼并用,讓學生對新知獲得深度的理解。
二、完善內容組織,鼓勵學生質疑
教師要熟悉教材,把握教學重點內容,要挖掘材料內容,搜集身邊的數學素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課堂導入的形式多樣,有直接導入、提問導入、游戲導入、實驗導入等,教師要依據內容采用適當的方法,如在蘇教版四上《角的度量》一課教學中,教者引入如下:兩位數學王國的成員發生激烈爭吵,∠1、∠2各不相讓,都認為自己比對方大,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嗎?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為學生適當留時,讓他們進行組內的交流,讓他們從各自的角度提出問題。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疑問用自己的知識去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動手操作,讓他們去觀察、猜測、實驗等,以此內化知識,迸發思維的火花。
三、強化深度應用,促進理性思考
學生要走向深度,要學會概括總結,能在反思中鞏固知識,能將學的知識納入到認知結構之中。教師要選擇恰當時機,尋找學習起點,促進學生的探究體驗,對數學規律形成深層認識,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疏漏之處進行整理,深入他們對所學內容的認識,促進知識經驗的積累。教師要教會學生反思的方法,引導他們有序思考,讓他們多問“為什么”,從而促進學生的理性思考。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合理調控內容,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獲得體驗的樂趣,從而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1]郭華.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改進[J].教育科學論壇,2015(4).
[2]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