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祥
在教育國際化傾向不斷深入的今天,西方文化越來越多地充斥著我們的視野,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及價值取向,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卻與學生漸行漸遠。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弘揚本土文化,從而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學生心田,使之熟悉、知曉、熱愛本土傳統文化,將來能以一己之力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是當前教育值得關注的話題。
學生可通過過歷史及風情故事來體驗和探究歷史和現在、民風和鄉俗、戰爭和英雄、勤勞與發展、風土和建筑、飲食和習慣、民間藝術和民間文藝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趣內容,可通過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讓“本土文化”的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芽。
在中小學開展“本土文化”教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所謂“本土文化”,并非傳統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的結晶,重新闡釋的文化,是本土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可以說它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
我們生活在美麗的黃河之濱——蘭州,可是很多人卻對蘭州知之甚少。所以,要讓學生熱愛蘭州及蘭州本土文化,就首先要了解蘭州。
第一,蘭州有悠久的歷史。
蘭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15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后,蘭州的遠古居民創造了燦爛的彩陶文化——馬家窯文化。
第二,本土文化獨特而豐富。
蘭州在有文字記載的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積累和留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隋唐時為著名的絲綢之路重鎮;宋代的“茶馬互市”市場;明代蘭州人段續發明創造的水車;蘭州握橋是中國伸臂木梁橋的代表;永登魯土司衙門是西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土司政權建筑群,豐富了蘭州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文化。
自秦代有行政建制以來,蘭州逐步形成以漢文化為主,融合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為一體的一種獨特的蘭州文化。
第三,自然地貌獨特的城市
蘭州是全國唯一的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有著獨特而又多樣化的自然景觀。東南部的馬山、興隆山和西北部的獎俊埠嶺、連城吐魯溝,有雪山、草原、森林的復合景觀。中部的黃河在境內流程152公里,將蘭州分為南北兩部分,沿河分布著大小峽谷、河谷川地和山間盆地,其中黃河兩岸的九州臺、西津坪有中國黃土高原最厚的黃土堆積層。黃河北岸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宮”十分獨特,為蘭州一景。
為了傳承蘭州歷史文化傳統,引導學生保護和弘揚歷史文化的精華,爭做文明的金城人,努力構建和諧的城市與校園,有必要開發本課程,這對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激發青少年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激情,形成認識保護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意識,為構建和諧蘭州獻策出力顯得重要而迫切。
我們在美術課上設計蘭州民俗建筑之研究。我們讓學生去游覽魯土司衙門建筑群,讓他們對這些古代建筑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再比如,讓學生參觀蘭州水車園,以便更好地研究它的原理。在參觀完那些神奇美麗的水車之后,學生一定會被古人的智慧折服?;氐綄W校,至少學生會對相關的學科感興趣。當然,如果時間和條件都受到限制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找到校本課程開發的切入點。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逐步設置相關的校本課程。
我們要向學生傳遞這樣的理念:民俗的即是民族的,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校本課程的開發離不開學校的教師,他們是學校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學校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必須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
校本課程開發要同時滿足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的多元需要,其開發過程既要體現教師的主體性,滲透教師的個性人格、意志、情感和價值觀,從而發揮出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獨特作用;又要注重學生的共性與個性的發展,促使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得以有效地發揮。
通過開發“本土文化”校本課程,推動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的觀點,這種觀點里面能夠顯示出一種廣義的課程資源觀點。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能夠考慮到學校所在地區人文地理的特點,從多角度著眼,比如地理區位優勢、民族文化優勢、獨特的民俗風情等,找到自己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就很有可能成功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總之,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本土教育”的意義十分重大,我們應該在新課改形勢下,不斷推出適合校情的校本課程,達到傳承本地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