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菁
摘 要:新經濟常態下,金融業的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為了和市場的變化相適應,部分高等院校相繼對金融專業進行了設置,對應用型金融人才進行培養。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各院校盡管也對學校展開了誠信教育,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特色不突出,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經常出現誠信問題。對此,本文主要探討了高校金融類學生誠信教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金融類學生;誠信教育
現階段,社會信用缺失現象和誠信危機越來越顯著,對高風險的金融工作者而言,誠信教育的意義極為重大。培養金融類學生主要是為了對基層一線實際工作者進行培養,所以,就金融類學生而言,其誠信教育應放在首要位置。怎樣將大學生誠信意識增強,使其誠信品質得到培養,是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中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一、加強金融類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樹立金融類學生誠信意識
金融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金融從業人員在工作中能不能抵抗這種高收益的能力和素質主要由金融本身的高收益性和高風險性所決定,和整個金融業的職業信譽息息相關[1]。此類人才的職業道德教育,尤其是誠信教育具有一定特殊的意義和內涵。所以,作為教育金融類學生的重要場所,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極為顯著。高校為金融類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為今后金融類學生步入社會后樹立良好的誠信意識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有利于促進金融類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金融類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會選擇從事金融相關工作,如貫徹實施金融法律法規、國家制定的金融政策、金融機構的具體工作等工作,這就對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金融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注重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形成金融職業道德素養,如此才能培養出社會真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三)有利于促進金融隊伍健康發展
在現代經濟中金融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金融工作者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這就需要金融人員不僅具備扎實的業務能力,同時還應貫徹落實各項金融法規政策,成為社會真正所學的高素質金融人才[2]。所以,應在高效金融類教學中納入進金融職業道德教育,讓金融類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期間便可以充分意識到,從事金融工作需要具備較強的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如此才能促進金融隊伍健康發展。
二、高校金融類學生誠信教育策略
(一)融合學校和行業企業的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果
為了能夠促進誠信教育效果的提升,僅僅依靠理論教學顯然是不夠的,還應與金融部門之間構建其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誠信教育,實現學校和行業一體化,進而促進教育效果的提升。
首先,共同參與到課程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增強與金融行業企業之間的配合,對誠信教育課程進行單獨設置,除了學校教師的教學外,還邀請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授課。在教學內容方面,需要將金融職業道德以及誠信文化作為基礎,立足于不同視角,對金融理論知識以及誠信文化予以深入的講解,并強化理論教育。其次,一起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在培養金融人才上,金融院校無疑是主陣地,為此,就需有機聯系起金融行業的特點,與之一起開展有關誠信的多樣化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可邀請行業人士到校開展講座報告,主要內容即為“金融誠信”,或者也可聯合金融行業,一起開展其它多項活動,如誠信辯論、知識競賽、征文、演講等,以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金融誠信,逐漸形成誠信的良好習慣。最后,利用校企實合作,彰顯實踐教育。高校需與企業之間開展深入的合作,組建實踐教育基地,在多個環節進行金融誠信道德的培養與熏陶,包括志愿服務、參觀學習、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等;同時組織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金融行業誠信文明監督之中,以此來增強學生誠信行為的積極性。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在面臨種金融誠信道德沖突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對誠信準則予以嚴格遵循,把誠信行為落到實處。
(二)構建金融類學生誠信檔案
構建金融類學生誠信檔案,將學校在校誠信狀況如實記錄好,主要涉及學生的信用記錄、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品行說明、基本情況等內容[3]。其中信用記錄極為關鍵,主要對學生在校期間承擔責任及履行義務情況、勤工助學情況、違反校規校紀情況、學雜費交款情況、國家助學貸款的還款情況進行考查。構建檔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確立誠信目標、誠信意識形成的過程中。終身、動態化管理學生誠信檔案,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畢業推薦。
(三)完善和豐富誠信教育的內容與環節,提高學生誠信素質
內容屬于誠信教育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且只有明確內容才能夠增強誠信教育。例如,信法制教育、公民誠信道德教育、誠信道德品質教育就是誠信教育的主要內容。應從行為要求、理論知識和政治思想等相關角度,促進大學生誠信認知的提升,并增強其誠信素養,進而逐漸形成誠信習慣。其次,金融專業還需要在課程體系之中融入科技、人文相關內容,比如把法律、經濟以及職業誠信融入到人文內容之中,并增強科學精神教育等[4]。在傳統誠信教育中,因為誠信在人文與科學教育方面的內容不足,進而導致誠信倫理教育質量不高,倫理教育很難獲得理想效果。不斷發展的誠信時間進一步豐富了誠信教育的內容,完善了其內容體系。為此,高校管理部門需要對教學計劃予以適當的調整,定期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
(四)提高金融專業師資隊伍的誠信素養
針對高校來說,應高度重視師德建設的加強,在固定的時間對政治理論進行學習,讓教師及時把握新的金融動向,了解新的金融政策,從而樹立正確的誠信觀與道德意識;在教師隊伍中樹立榜樣,充分發揮模仿先鋒作用,對不良現象與行為予以嚴厲制止與批評,以免出現諸多不誠信現象(學術剽竊、學術腐敗等);圍繞師德進行教師考評;深刻理解金融業務運行的規則與規律,慢慢樹立教師敬業愛國、遵守規則的理念。金融教師需高度重視誠信教育。大學生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加之未有豐富的金融行業實踐經驗,對市場經濟運行中誠信品質的重要性感受并不深刻。所以,金融教師應對誠信的重要性予以強調,并在日常生活、教學中納入誠信教育,多鼓勵學生,使之大力發揚誠信待人的優良品質,針對不誠信行為,如就業毀約、考試作弊等一律嚴懲不貸。
結語:金融專業使對現代化金融人才進行培養的重要專業,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應用誠信教育,既可以加深金融類學生對誠信的認識,還可以使金融行業的誠信危機得到顯著緩解,為金融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將誠信教育對金融事業的積極意義充分發揮出來,最終促進當前金融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曉蓉. 高職院校學生誠信教育探討[J]. 才智, 2017(06):15.
[2]陳玉新. 會計誠信教育探討[J]. 大學教育, 2017(10):126-128.
[3]陳仕清. 構建會計誠信教育體系思考與實踐[J]. 納稅, 2018(6): 66-66.
[4]趙穎. 淺談金融專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 納稅, 2018, 12(25):246.
(作者單位: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