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健 徐麗萍 陳月嬌
摘? ? 要:文章梳理了土地經濟學課程中普遍存在的教材內容老化、課時太少、忽視實驗和實踐教學等問題,提出了修訂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加課程的實驗及實踐模塊、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獻、邀請專家授課、強化學科內容研討等相關課程改革建議及措施。
關鍵詞: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土地經濟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該學科的發展歷程及最新動態,系統掌握研究土地經濟問題的方法[1-2],并能利用相關理論,解決現實中的土地經濟問題[3]。本課程的理論內容豐富,可以講解的案例較多,是一門好講、師生容易互動的課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時有出現,筆者作為連續多年擔任此課程的主講教師,在此,就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提出看法和建議。
一、“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老化,交叉重復過多
現有“土地經濟學”的相關教材總體內容陳舊,不能體現土地經濟學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如關于土地的多規融合、生態紅線、“三生”規劃、多功能價值等相關內容很少涉及,我國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也沒有體現,而這些恰是我國當前土地經濟學中的熱點問題。另外,章節之間的內容聯系也不緊密[4],如“土地資源利用篇”與“土地資產制度篇”等內容沒有明顯的關聯;土地的集約利用、規模利用、可持續利用等應是一個整體的內容。一系列土地學科相關教材的內容重復較多,如“土地利用分區、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則、土地可持續利用”等內容在“土地利用規劃學”和“土地經濟學”中都有涉及;“土地法學”和“土地經濟學”中都有“土地管理制度”“土地集約利用”等內容,內容安排不當,缺乏清晰的邏輯主線是現有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
2.章節內容較多,課時太少
“土地經濟學”相關教材包含的內容較多,如高校廣泛采用的畢寶德、黃賢金和張安錄等學者主編的教材均設置了十九章內容,理論多且較為抽象,但課時較少(多數院校設置的課時普遍在32~36學時之間),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如此多信息量內容的講授,導致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填鴨式”“滿堂灌”等問題。有實例表明,當教師面對一群活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時,其熱情和活力會大大增加;面對的學生如果個個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其授課的心情也會大打折扣,導致師生的互動性差,課堂缺乏生機。
3.忽視實驗和實踐教學
學生實踐能力是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高等教育質量邁向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多數高校“土地經濟學”課程幾乎完全設置為理論課程,學生上課聽講、完成作業,期末進行理論考試,等同于考察“背功”,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筆者在課后與學生討論相關土地經濟問題時,學生感覺相關問題與自己接觸的事物很遠,是一門非常宏觀的課程,與現實脫節,部分學生甚至不清楚土地的類型劃分、國有與集體土地的區別等[5-6]。受限于當前的學習和管理模式,學生缺乏實驗和實踐動手能力,這也是長期以來該課程教學水平難以提升、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設想
1.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
針對“土地經濟學”教材內容陳舊、課時少等問題,應及時修訂課程大綱和教學內容,如可適當增加“農地制度創新”“鄉村振興與土地資源流轉”“地票交易”等內容[7-8],這些內容在理論上不但有一定深度,而且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得到提升;另外,建議將課時增加到50~54課時,這樣,讓學生有充裕的課時學習“土地經濟學”相關知識。
2.增加課程實驗實踐模塊
建議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增加8課時的實驗課程。實驗授課時,實驗授課時,可以某個具體區域的相關土地經濟問題為例(如土地資源的潛力評價、土地利用的效益分析、土地分等定級研究等),結合教材內容和案例講解,讓學生完成實驗報告文本的撰寫、相關圖件的繪制等;另外,安排7~10天的土地經濟學實踐課程,如可安排2~3位指導教師帶領學生辨認土地類型、進行農戶土地承包經營的問卷調查、城區不同地帶的地價調查等工作。學生通過實踐調查,撰寫實習報告和心得體會,將大大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9]。筆者曾于假期帶領學生開展“瑪納斯河流域農村土地整合的問卷及地塊調查”工作,學生經過鍛煉后,不但加深了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且鍛煉了口才、交際能力,受益非淺。
3.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獻
文獻閱讀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較好手段。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地理學報”“中國土地科學”“經濟地理”等與土地相關的優秀期刊與“中國國土資源報”等優秀報刊。學生開始接觸時存在閱讀、理解的困難,教師可根據學生掌握程度,不斷引導他們擴大閱讀量,并通過討論、讀后感等方式,培養其閱讀文獻的能力,對日后的科研興趣、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起著直接作用。
4.邀請專家授課或開設講座
可以邀請國土部門的工作人員、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授課或開設講座。如邀請國土部門專家介紹土地資源詳查、不動產登記、土地招拍掛等知識;邀請歷史或思政課程的教師講述“我國不同時期的土地制度”“土地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由來”等;邀請律師講述“土地征遷”“房產交易”“土地違法”等具體案例……對專家的授課應給予較大自由度,授課時應適當補充新內容,如新技術、新方法、新進展等。
5.強化學科內容研討
毫無疑問,“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市場的影響因素”“某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方案”等土地經濟問題的探討非常有益于教學,教師之間不但可研討,還可組織學生以演講、辯論賽等形式進行深層次交流;另外,還可在授課中將“中國土地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土地稅收制度”“土改”等內容與我國的國情聯系起來,從而充分提高學生學習土地經濟學的熱情和培養其興趣。
三、結論
“土地經濟學”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門課程,學好此課程,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很有益處。但近年來,“土地經濟學”授課中出現“教材內容老化”“課時太少”“教學過程中忽視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等問題,導致該課程地位逐漸邊緣化。為今后更好地教授好本課程,提出“修訂課程的教學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增加課程的實驗及實踐模塊”“引導學生閱讀土地相關的文獻”“邀請專家授課”“強化土地經濟學科內容研討、開展國情教育”等相關課程改革建議。為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育構架,促進專業快速發展,從總體上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畢寶德.土地經濟學(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黃賢金,張安錄.土地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3] 劉書楷,曲福田.論發展中的土地經濟學及其學科建設[J].中國土地科學,2003(04):7-13.
[4] 吳大放,劉艷艷,林媚珍,等.《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實踐效果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270-272.
[5] 於忠祥,楊梅.土地經濟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3(10):69-71.
[6] 劉洪彬,董秀茹,王秋兵.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等農業教育,2012(10):52-54.
[7] 趙華甫,袁春,吳克寧.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J]. 中國地質教育,2009(02):62-65.
[8] 張志輝.土地經濟學教材內容體系設置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6):32-33.
[9] 王湃,凌雪冰.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3(12):14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