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中國在不斷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這些交流不僅僅是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而且還和高校之間的相互合作有關,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是現在的潮流趨勢,因為在此過程中高校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優良的教育資源和辦學理念,這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中外合作辦學的前景十分美好。但是在相關實施過程中依舊存在很大的問題,如何弱化甚至解決這類問題,則是現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本文將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問題加以分析討論,使之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8.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16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74
0 引言
我國與其他國家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主要是針對高等教育展開,這不僅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一種方式,也是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具有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高校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主要在改革開放后取得較快的發展,切實符合當時“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理念,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實現一個地球村的發展理念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不斷完善的階段,和國外進行中外合作辦學更是各大高校的追求,其主要目的是引進學習國外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與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相結合,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中教育資源緊張的矛盾,并且不斷完善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使之真正的適合當代青年的需要,同時刺激教育部門對現教育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培養出更加適合國家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1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得越來越好,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績遠遠地超出原來的預測,顯示出其頑強的生命力,在我國當前高校教育中成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不僅涌現出高質量的合作辦學機構,使得中外合作辦學更加規范和嚴格,還出現了很多高質量的項目,思想的碰撞造就了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但是在不斷地發展中就會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
1.1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國外高校綜合水平較低
因為我國對國外教育的相關師資力量不是很了解,于是對相關高校的發展情況沒有正確的把握,在引進國外的師資力量時的門檻比較低。尤其是在外語教師的選擇上,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是沒有教學資本的教師,隨便一個外國人就可以在高校中擔任一名教師,但是其教學的內容是否滿足當代大學生對外語學習的需求則沒有進一步的考察。因此教師的不合格造成了高校水平低下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中的辦學項目大多都是學歷上的授權,旨將學生的學歷變得更加豐富,但學生的能力方面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沒有展開實質性的教學,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在國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卻沒有學到任何有助于學生以后發展的知識,更不要說通過中外合作創辦高等教學為本國引進優良的教學資源了。
1.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缺乏良好的監督制度
像第一個問題中所提出的外語教師,就是因為沒有完善的監督制度才使得很多的人鉆空子,造成出國留學的學生發現自己大學時期的外教教師居然是在逃犯人的事件多次發生,由此不難發現,高校在進行教師人員的相關選擇中沒有進行調查,沒有切實的了解相關教資力量的背景就貿然應用,這樣不僅沒有辦法讓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而且輕則影響學校的資金運轉,重則導致學校的名譽受損。當一個學校的名譽受損就會讓學校的招生陷入一大困境。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零散性和隨意性,因為涉及的國家較多,校園內的人員比較復雜,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在相關管理中沒有辦法集中化的進行管理,就會導致教師學生自動抱團,不僅不利于學校的相關管理,還沒有辦法更好地讓不同國家的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在相關課程的實施和教學中沒有進行合理的監督就會導致教學水平低下,學生在相關課堂中學習不到實質性的知識,學生的學校體驗感低下,就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產生失望的心理,若學生將這種思想傳遞出去,就會影響學校的名譽,沒有辦法更好地開展相應的辦學。
1.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對外籍教師缺乏管理
在相關外籍教師的管理中沒有嚴格的管理,對外籍教師的教育經驗沒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若有人進行偽造,很難辨別,若將此類外籍人員招入學校的師資中,很有可能會拉低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而且在現在的教學中很少存在長時間入駐的教師對學生們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教學,大多都是在國內進行短期的工作,工作時間通常為幾個月,短時間的教學就對學生們帶來很大的適應性問題。對于一個新的教師,學生對其是陌生的,屬于以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人,突然開始對他們進行授課,學生們需要一個時間段去適應這位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和教師之間好不容易適應了,教師卻因為時間的限制不得不離開,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們的疲憊,不斷地適應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師,學生在此階段是十分疲憊的。同時相關教師的短期教授時間沒有辦法很好地完成課堂建設和相關教學所期待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相關課題的無法完成或沒有達到相應的預期目標,教師對自身的能力也會產生懷疑。所以在此階段的教學很難達到相應的教學預期。
1.4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有些項目質量較弱
有些學校為了擴大自己的招生,從而賺取更多的費用,沒有實際的去考慮學校相關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開設了一些根本不適合學校當前所有資源的課程,在相關招生中放低對學生的要求,滿足想要出國留學而成績不夠的學生的留學機會,但是相關學校的教學沒有一定的質量保證,沒有質量保證的教學就沒有辦法給學生帶來實質性的學術幫助。在學業完成后更沒有辦法適應相應的社會需求。
1.5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學生相關認證制度不完善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中的招生管理制度和學歷、學位認證制度不夠完善,不難發現國內大學的相關招生制度是透明化的,只要你想知道,在相關高校的官網上就可以找到相關的信息。但是在中外合作的辦學過程中的項目很多沒有進行相應的注冊,這樣就會導致很多的辦學機構鉆空子,最后項目的相關實施得不到監督,最終導致相關項目的學位證書得不到認證,對于這類證書我國政府,高校以及相關用人單位都不會認可。學生在相關學校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都將浪費,相應的后果沒有人為學生承擔。
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的高需求
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有合作設立機構和合作舉辦項目兩種形式。相關的項目可以涉及各個領域,對于本國的意義在于,通過參與該項目的中國人員引進對我國加強學科建設的優良資源,以及更適合當代教育的教學模式,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培養更適合當代發展需求的中國公民。
2.1 高校的高標準
國內有多所高校,高校的等次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在世界著名,有些高校則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國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由此可見,中國的高校與高校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在結合相關高校國家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很多高校的師資力量都不夠,更不要說高校想和國外較好的高校進行合作。因此就導致很多的高校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本和國外學校進行合作,參與的高校數量少。
2.2 人才的高要求
在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進行學生交換的時候,往往都是選擇最為突出的學生進行交換,只有部分的人可以接受更加優秀的教育。因此不是高校的所有人都可以去其它高校進行學習。高校在人員篩選中就對人員有著更高的標準,而且相關人員還要接受國外高校的進一步篩選,選出真正優秀的人進行人才交換培養。
2.3 學校高要求
在相關辦學中,相關的教師團隊主要來源于中國和國外的教師,相關的教師選擇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條件,在相關學生選擇中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是涉及多個國家的教師進行教學,所以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接受能力必須要好,不然就沒有辦法準確的接受教師所傳達的某種教學思想和理念。
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趨勢
3.1 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
現在的經濟全球化為當前的高校教育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與良好的外交環境,國家的富強,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良好國際關系為高校與其高校的合作也更加的便捷與密切。高校與高校間的友好發展不僅僅有利于本高校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需要和發展,更有利于對高校的學生培養良好的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可以更好地適應于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國家與國家中高等教育的合作不僅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分享,交換生成為當前的主流趨勢,使高校學生可以更好地去學習去感受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接受其他國家優秀教師的教學,這不僅僅是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更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在促進兩國高等教育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
3.2 國家發展理念給中外高等教育合作教育帶來新機遇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技,經濟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為我國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不僅為了我國的教育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發展空間,還擴大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提高了我國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增強了我國國民的綜合能力,使高校人才更加綜合性,國際性,不僅僅局限于中國看世界,有著更加創新的思維模式。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等多領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中外合作辦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如何讓中外合作辦學真正的適應于學生們的學習需求,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發展需求仍需中外合作辦學實踐者和參與者的思考,也是需要積極進行改善的重點,進而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真正起到所預期的效果,實現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苗林,房家毅,張婧瑤.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對京津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影響[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9,42(04):117-121+126.
[2]李寶巍.河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9.
[3]趙佳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9.
[4]周輝.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