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瓊
摘 要: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問題情境”故事化;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
數學情境問題,不僅包含與數學知識有關的信息,還包括那些與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學生通過情境問題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個體認識,再通過自己的發現解決新的情境問題,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
一 把“問題情境”故事化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通過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前后”中,我設置了童話故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小松鼠、小白兔、長頸鹿、蝸牛、烏龜都來參加森林公園舉行的運動會。它們正在舉行200米跑的比賽,一個趕一個的都在拼著力向前沖,快要到終點了,該沖刺了,長頸鹿得了第一名,誰在它的后面?從故事中引出數學問題。
二 把“問題情境”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逐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我讓學生每人帶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水果進行“統計”的模擬活動,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工合作,這樣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 把“問題情境”活動化
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教學中,把問題情境化,就是讓學生親自投入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教學“分類”時,我請同學們拿起書包,按老師的要求從書包里拿出指定的物品,都拿好的同學就站起來。活動開始,我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課本、鉛筆盒、數學本子。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先后拿出數學課本、鉛筆盒、數學本子,并立即站起來。有部分同學速度很快,而另外一大部分同學速度卻很慢,在書包里找來找去還是找不到。于是,我適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同學拿得快,而有的同學卻拿得慢呢?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整個課堂充滿活躍的氣氛,經過討論交流同學們都一致認為:要整理好自己的書包,從書包里拿出指定物品的速度才快。就在這愉快的操作氛圍中產生了問題:書包里的東西該怎樣分類放好?可見,通過人人參與操作,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能從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究精神。
四 把“問題情境”游戲化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興趣”對學習的效果起決定作用,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起孩子們的每一個細胞。美國教育家柯普蘭提出:“兒童對數概念理解必須由兒童自己獲得,教師的責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創設游戲情境,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既然兒童喜歡游戲,我們就可以創設游戲情境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之極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10的加減法》時,我請了10位小朋友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讓學生自主觀察,說說“你能發現什么數學問題?”學生有的說:“我發現了,1個老鷹9個小雞,所有1+9=10。”有的學生說:“每次捉到1個,隊伍里就少1個,以此類推10-1=9,10-2=8……。”也有的說“我發現了5個男生,5個女生,所以5+5=10。”……這是從分類,數的組成以及10的加減法整合。
實踐告訴我們,豐富多彩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其注意力和觀察力均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容易被調動起來,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并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當然,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方式很多,作為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努力尋找數學與生活結合點,盡可能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數學學習空間,這不僅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廷麗.論如何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J].新課程(上旬),2013(6)
[2]楊治學.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J].科學中國人,2016(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