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深化實施的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實際情況來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本文將談一談應該怎樣將核心素養滲透于初中物理教學當中。
關鍵詞:初中物理;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簡單來說,核心素養主要是指一種學生應該具備的,并且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能力和品質。不難理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措施。具體到物理學科當中,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探究、科學責任等幾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也應針對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采取更加恰當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 創設情境,發展物理觀念
物理觀念主要是指站在物理學角度對物質、運動、能量、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認識與思考。也就是說,物理觀念可以理解為物理概念與規律在頭腦中的升華與提煉,而物理觀念也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為了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些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可以將教學內容中滲透的物理觀念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
如:相互作用觀是物理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二力平衡》這一節的教學內容中就滲透了這種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我利用多媒體視頻創設了教學情境,這段視頻中主要有這樣幾個鏡頭:勻速下潛的潛水艇、一本放在書桌上的書、吊在屋頂的電燈等。結合這段視頻,我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什么?實際生活中有沒有處于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狀態的物體呢?(2)什么是平衡狀態?什么是二力平衡?(3)是否當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就一定處于靜止狀態或者勻速運動狀態呢?若可以維持這種狀態,是否可以說明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呢?(4)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它所受到的兩個力應該滿足怎樣的條件?接著,我要求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及討論。最終,通過教學情境的輔助,有效促進了學生對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這對于學生相互作用觀念的培養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組織實驗,引導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主要就是指基于觀察與實驗提出物理問題、形成假設與猜想、設計實驗流程、收集與處理信息、得出結論。毋庸置疑,科學探究能力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前提條件。此外,新課標也要求教師盡量避免直接給學生傳授知識結論,所以科學探究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方式。為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物理實驗,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物理實驗應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摩擦力》這一節的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實驗。首先,我給學生提供了本次實驗所需的實驗器材,然后,我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了實驗流程,經過討論,學生將實驗步驟確定為以下幾個環節:(1)檢查并調整彈簧測力計;(2)用彈簧測力計拉動長木板上的木塊,記錄下彈簧測力計的數值;(3)在木塊上添加砝碼,用彈簧測力計拉動長木板上的木塊及砝碼,記錄下彈簧測力計的數值;(4)在長木板上鋪上毛巾,將木塊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毛巾上的木塊,記錄下彈簧測力計的數值;(5)將實驗中記錄的數據用表格的形式進行匯總。最終,經過直觀的對比分析,學生發現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所有的壓力是有關的。由此可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 聯系生活,培養科學責任
科學態度與責任主要是指對科學技術有更加正確的認識,并充分發揮出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因為物理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所以只有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明白如何充分發揮出物理知識的價值。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一節,主要講解決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于是,在教學完這一節內容之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社會調查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或者文獻資料查閱等方式了解本地主要的能源種類以及能源利用的情況,并結合本地的環境污染情況分析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終,通過這次活動,學生意識到了節約能源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而這也是科學態度與責任的一種表現。
總結來說,在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核心素養的滲透,并采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拉莉.淺議初中物理核心素養[J].考試周刊,2019,(46):164.
[2]李德松.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J].赤子,2019,(7):224.
作者簡介:周振杰(1988.10-),男,山東濰坊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