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東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柏樹鄉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繪本就其特點而言就是通過圖畫和文字共敘一個故事,表達特定的情感,主題的讀本。在繪本中,圖畫不是點綴,而是圖書的命脈。它的閱讀群體就是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段學生。
三十年前,我們接觸最多的繪本便是小人書,作者通過淺顯的語言,配有生動的畫面,以文說圖,以圖揭文,將一個故事生動再現給讀者,這種形式符合低年齡段孩子的認知規律,對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有著重要的意義。
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利用繪本對學生進行高效教學呢?
閱讀就是讀者與作者的一次心靈對話,通過讀來體會作者寫文章的初衷和所想表達的意思。
讀文的方法可多種樣態。第一種,教師讀,學生聽。在兒童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我閱讀之前,教師可以用生動、夸張的手法來呈現故事,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逐漸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第二種,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教師和學生一起讀,能創造出歡樂的閱讀氛圍。第三種,學生讀。學生讀的片段,一般富有節奏,或者有明顯的語言特征,易于他們朗讀和學習。
(一)說故事情節
教師可以先隱去繪本的文字,請學生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節,學生會通過觀察圖片,通過分析、綜合,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原有的繪本作品創造出了許多學生自己的版本,豐富了繪本原有的含義。這些猜想不僅讓繪本充滿了想象的空間,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自主表達,更加激發了學生要揭開繪本神秘面紗的探究欲。
(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在繪本中,有很多句式值得低段學生去練習,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比如,在《逃家小兔》中,小兔和媽媽之間“如果你變成……我就變成”的巧妙對話,構成這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孩子在閱讀中不自覺就會模仿故事中的語言模式,圍繞故事主旨,進行追逐式的對話。
(三)在“說”中思考。除了讓學生自主閱讀外,教師也要設置有效的問題,觸發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互動中受到啟發
低年級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是通過閱讀繪本所提供的圖畫進行語義鏈接的,因此,繪畫和圖畫的方式能夠幫助低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一)畫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學完繪本之后,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畫這幾課最喜歡的故事情節,比如,學完《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有學生就畫了長頸鹿把喬治的領帶當圍脖的圖畫
(二)畫想象中的故事情節。比如在教學《落葉跳舞》這個繪本讀完以后,筆者讓學生畫自己想象中落葉是怎樣跳舞的。再比如學完《小豬變形記》后,讓學生畫一畫小豬還會變成什么樣子,小朋友畫成貓咪、蝴蝶、樹葉等等,發揮了想象力。這樣做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可以引導學生愉快地投入閱讀,充分體驗閱讀表達的快樂
(一)游戲式表演。教師可在閱讀中設計一些游戲環節,來減輕學生疲倦感,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童話劇表演。在閱讀過程中,可設計角色對話與情節表演,鼓勵孩子在邊讀邊演中融入故事,走近人物,獲得真切的體驗,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塑造和人格的培養
低段的學生,識字量不大,會寫的字更少。如果一味要求他們用文字來書寫自己閱讀中的發現、體會、感受等,會挫傷他們讀寫的興趣和積極性。在繪本讀寫中,“寫”重在閱讀觸動心靈后的敞開,是在“說”“畫”“演”的基礎上,有了內在表達的需要以后,再用文字記錄下來。
新西蘭兒童文學研究學者羅西·懷特說:“繪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讀到的所有的書中最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繪本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兒童時代的感受,也將影響他長大以后的想象力。”讓學生們在繪本閱讀中喜歡閱讀、主動閱讀,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體驗快樂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