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艷
(重慶市武隆區土地鄉中心小學校,重慶 408517)
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不同于做一般的學生工作,每個學困生的產生都有自己的原因,對學困生用一般的教學方法是難以見效的。因此說轉化好一個學困生比培養好一個優秀生更難。為此我們教師就要不斷研究和探討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只要每個教師肯下決心和信心,認真地去查找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耐心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一定能在學困生的轉化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很多孩子都對學習有抗拒、排斥心理,覺得這是被迫而接受的負擔與任務,他們來學校只是為了聽從父母的安排,無法認真、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
在課堂上頻繁出現發呆、走神等現象,作業也很不認真。這部分學生不愿花費精力去復習、預習。不僅如此,更不乏學生違背校規,沉迷游戲,甚至接觸社會不良人士,沾染灰色習氣。
他們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討厭上課,遲到等情況屢見不鮮,甚至直接逃課。不僅如此,他們不遠投入一丁點兒心思到學習上,就算老師強行讓他們完成學習任務,也不愿配合,顯得十分焦躁,甚至不管不顧,無視老師的勸導。
教育大師馬卡連柯曾表達過這樣的觀念: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能發揮出理想的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們對學生付出足夠的關懷與呵護,孩子們的心態是十分敏感的,老師們的善意會被他們清晰地捕捉到,內心被打動,從而獲得安全與充實感,改善學習態度,產生源源不斷地學習動力。在愛心的滋養下,孩子們的能夠以最為陽光、朝氣的姿態,敞開心扉,面對數學知識。事實上,落后的學生才是最缺乏關愛的,因為變現出色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得到他人的青睞與認可,被籠罩在愛意中,對照之下,那些淘氣、成績差的孩子,就處在了邊緣位置,不受關注。他們就算偶爾有不錯的表現,也很容易被忽視,從而心態受挫,他們開始自曝其器,陷入惡性循環。為杜絕這樣的情況出現,老師們要抱有最大的愛心,這能讓教學品質得到立竿見影地進步,感化、帶動學困生們追上差距,創造更完美的自己。
筆者嘗試著展開了幫扶活動,讓那些成績拔尖的孩子與墊底的學生相互組隊,由前者自主選擇幫扶的目標并用課外時間用來輔導學困生。不僅如此,為調動起他們的熱情與動力,筆者更是制定了合理的激勵機制——在幫扶過程中,雙方能攜手共進,同時為孩子精心準備的獎品,如作業本、橡皮擦等。毫無疑問,只有物質和精神的褒獎雙管齊下,才能帶來最好的鞭策作用。在這樣的模式下,學困生也能體會到集體的力量,不會出現被拋棄感,從而強化班級的凝聚力;而尖子生也能鞏固知識,雙方的溝通、表達水準都會得到充分的鍛煉。
老師要把更多精力與心血投入到對學困生的轉化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構建更具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教學規劃,讓落后的孩子先接觸更基礎、簡單的問題,以緩解學習壓力,有序追上集體進度。平時,更要堅持與孩子們交流,聆聽他們的心思與訴求;時刻關注他們的表現,并不吝褒獎,給他們帶來動力;要做出公平、合理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尊重。強化個性輔導:教師要抽搐更多時間,對趕不上進度的孩子做出單獨的輔導。這不光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的注重,更是有助于維系和諧、緊密的師生關系,也能起到鞭策的效果。培養學習興趣:只有在足夠興趣的支持下,孩子們才能產生充沛的動力,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上,無懼艱險;這么一來,他們也能快速進步,并感受到自己的突破,體會到學習的充實與成就感。
指導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在知名學者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家庭是孩子們最初、最長久的學校,家庭教育的品質,關乎到孩子們的人生軌跡。那么,老師就要與家長協作,向他們灌輸科學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家里也能得到優質的教學,盡早擺脫學困生的身份。加強家校聯系:老師應當頻繁與家長交流,把孩子們的表現匯報的父母,并掌握孩子們在家里的動向,以免孩子耍小聰明、蒙騙父母與老師。要告誡家長,強化自律性,給孩子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并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與陪伴孩子;要掌握教育的分寸,不能過度寵愛或嚴格,否則會對孩子們的內心造成負面干擾。走訪特殊家庭:對于內心狀態不健康、表現糟糕的孩子,應當盡早編訂檔案,打造合理、細致的教學規劃,長期家訪。事實上,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大多存在著盲區與薄弱點,有可能父母常年在外,而長輩又過于寵溺孩子,不具備科學的認知,讓孩子們在放縱的環境下成長;更不乏家長把目光局限于物質方面,而忽視了孩子們內心的訴求。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心態很容易走偏。
總的來看,想要幫助學困生煥發出全新的面貌,光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家庭與社會的幫助也不可或缺。要是家庭與學校沒能在一致的步調下前行,存在矛盾,孩子們也會無所適從。我們要打造完整、成熟的教學環境,給學困生帶來最大的幫助。
想要順利轉化學困生,教師要準確判別孩子們落后的原由,找到最合理的切入點,予以他們最大的溫暖與信心,才能斬獲理想的教學成效,讓孩子們自發地尋求改變,事先數學水準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