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席 靜文波
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建設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深化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闡述了山西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地理標志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宣傳;制度建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9-007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5? ? ? ? 文獻標志碼:A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展對促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需要進一步完善。
1? 山西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應用和發展實踐
1.1? 登記保護規模不斷擴大,扶持開發工作成績顯著
(1)從2008年到目前,山西省通過材料審核、現場檢查和專家評審等環節,共向農業部申報了地理標志農產品152個,并獲得登記,目前排名全國第3。同時,《山西經濟日報》也在主要版面進行了宣傳報道。
(2)連續多年扶持農產品地理標志建設,通過資金下撥的形式,扶持了吉縣蘋果、隰縣梨等百余個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每年對全省市縣級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機構和獲證單位,就產品認證及追溯管理平臺舉辦兩次農產品地理標志專題培訓,培訓人次達到500余人。
(4)成功舉辦山西(太原和陽泉)特色農產品北京展示展銷活動。在會上,共有18個投資項目以及8個貿易項目代表全省進行簽約,總投資額132.45億元,貿易額8.18億元?,F場銷售額550萬元、貿易簽約4 200萬元。舉辦了以“好產品變好網貨,新渠道促新增收”為主題的山西(太原·陽泉)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農產品電子商務對接活動。京東、樂村淘、老鄉嚴選、陽泉驛拓4家電商企業現場與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的代表進行對接和交流。
1.2? 宣傳力度不斷加強
近年來,山西省大力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方面的工作,不斷擴大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影響。
(1)通過各類媒體廣泛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工作,如加強對“晉”字品牌的宣傳力度、發布、展示,推介“山西小米”“山西陳醋”等一批功能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了山西省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力助推了農業品牌發展。
(2)利用組織舉辦或參加國內外等各種展會的機會,讓獲證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生產經營者參加。并在這些展會上設立展銷平臺,通過參展,擴大了農產品的地理標志知名度,促進了農民增收。
(3)參加了第十三、十四、十五屆的農博會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區,挑選出代表山西地標特色的28個農產品參展,并制作宣傳片對參展產品質量追溯、人文歷史、產品特點等進行全方位宣傳。
1.3? 深入挖掘地理標志農產品品質特性
(1)通過項目實施對產品流向、責任主體、檢驗檢測等信息進行統一采集與利用,完成了農產品地理標志品質管控可追溯體系建設驗收工作,為實現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全程可追溯夯實了基礎。
(2)與農科院柑橘研究所、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為山西省地理標志農產品建立數據庫并進行分析,為保證品質和質量追溯打下基礎。
1.4? 深入推進農商互聯,助力貧困地區產銷對接
(1)組織山西省26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企業參加全國的農商互聯大會,在全省上下開展農商互聯工作,全省的農特產品現場成交量超過300萬元,線上下單突破了200萬元。
(2)組織召開了全省貧困地區農特產品“五進”對接促銷會,在會上,200余家貧困縣企業與180家醫院、高校、國企、機關等采購單位對接,簽訂采購合同238份,成交額約3 622萬元,有效地促進了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銷售。
(3)組織呂梁山區、燕山—太行山區26個貧困縣65家企業的146余種產品參加了全國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
2? 山西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地理標志”認知意識和使用度不高
(1)“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開展多年以來,山西省并未實行全面覆蓋,仍有部分縣沒有對地理標志農產品進行登記,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知度不高。
(2)在農產品推廣和運用上沒有用好和用活地理標志,沒有真正發揮地理標志的作用,使得品牌價值無法提升。
(3)部分企業登記和認定“農產品地理標志”后,并未使用地理標志商標,致使農產品經濟效益低。
2.2? 工作機構體系建設不夠完善
(1)目前,各縣沒有專門的工作機構和人員,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兼職,也沒有高素質、精業務、能力強的專業人員。
(2)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存在業務不精通、監管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全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的開展。
(3)到目前為止,山西省還沒有關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財政補貼或獎勵,嚴重制約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深入發展和品牌打造進程。
2.3? 登記產品種類單一,產業發展不均衡
(1)單一種類的農產品規模小且分散,無法形成產業集群,不能發揮產業優勢,使得產業發展慢。
(2)由于地理標志農產品規?;a業化、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不高,致使經濟效益不顯著,內部特征區別不明顯,不利于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和打造。
(3)大部分農產品的高附加值得不到延伸,深度開發和利用不夠,導致地理標志經濟效益不高。
(4)地理標志產品數量低,存在較大的資源挖掘空間。
3? 山西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建議
3.1? 進一步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1)各級政府要重視和注重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講好地標品牌故事,推廣成功的管理經驗,提高產品“軟實力”。
(2)在已經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中挑選一些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知名度廣、信譽高、好運輸、耐儲存的產品,參加全國的農產品品牌大會、中國國際農交會地標展、農產品地理標志推介會及山西省農博會等大型會展的推介活動,從而提升山西省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3)做好地理標志的品牌宣傳策劃工作,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形象,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媒介和新手段開展多方位的宣傳工作。
(4)以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構建農村產品上行通道,加強電商培訓,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供應鏈,推動農村產品電商化、品牌化、標準化,打造一批網紅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和農產品價值,從而促進農民增收。
3.2? 創新消費扶貧模式,加強農產品產銷銜接工作
(1)創新消費扶貧模式,研究制定農業農村消費扶貧實施方案,充實和完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品目錄,組織山西省貧困地區積極參加農業農村部組織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和宣傳推介活動,在展會上設置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專區。
(2)會同商務部門組織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五進”活動,持續開展“黨建+消費扶貧”活動。
(3)充分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市場需求,啟動實施“全國百市”品牌營銷行動。用好全國農交會、上海優質農產品博覽會、津洽會等平臺,組織若干場山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活動,暢通和拓展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的銷區市場渠道與路徑。
(4)做好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配合商務部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組織農產品流通企業和電子商務公司去產銷區進行現場對接,組織農產品流通企業參加全國農商互聯大會、北京國際優質農產品展示交易會、直供粵港澳農產品(廣州)產銷對接會等各類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拓展山西省農產品外銷渠道。
(5)開展農商互聯工作,指導山西省170個農產品流通企業利用全國農商互聯平臺,通過“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建立長期穩定的資源共享機制。
3.3? 夯實地理標志農產品健康發展基礎工作
(1)政府應加大對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工作中,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2)建立和完善三級地理標志系統工作機構,讓地方政府逐漸加入到運用、保護、推廣地理標志的行列中來。
(3)對標志使用人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一定的補貼,增加用標的積極性和使用率。
(4)創新工作方法,推動省、市、縣三級組建農產品采購商聯盟,組織引進一批農產品采購商,培育扶持一批當地農產品經紀人,推進采購商通過經紀人與生產者的對接。
(5)促進品牌融合發展,把“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國內外標準相結合,形成疊加效應,積極推進山西省地理標志農產品健康有序發展。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