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相輔相成。本文探討了評判性閱讀的必要性,提出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有效設計課堂提問、鼓勵自主式與合作式學習、改進評測方式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思辨能力;大學英語;評判性閱讀
【作者簡介】武芳芳(1978-),女,遼寧黑山人,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
思辨能力是世界各國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對于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已有共識,相關理論、實踐研究頗豐。本文旨在探討思辨能力與英語閱讀能力之間關系,以及思辨能力培養該如何在具體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得以實現。
一、思辨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思辨能力,或稱批判性思維能力,源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國內外學者曾從多角度、多層面對其加以描述界定,如Delphi項目組(1990)的雙維結構模型、Paul和Elder(2006)的三元結構模型、林崇德(2006)的三棱結構模型等。其中,文秋芳等(2009)提出的層級理論模型認為,思辨能力是人的認知技能(即分析、推理與評價技能)、認知標準(即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與靈活性)以及情感特質(即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堅毅)的統一體;在此層級之上還有元思辨能力,指對自己的思辨計劃、檢查、調整與評估的技能,突出思辨者主觀能動性的主導作用。
閱讀理解是讀者運用各種知識和策略,對書面文本進行識別、提取、概括、分析、批判與評價,圍繞文本建構意義的過程。它同時也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涉及目標確立、圖式建立、闡釋推理、意義發展及主動評判等多項認知能力。根據Bloom(1956)對學習者認知能力水平的分級,即了解、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可以看出閱讀理解的認知特征與思辨能力特征高度重合。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速度、培養細致觀察和欣賞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具體說來,閱讀教學除包括對語言知識和閱讀策略的學習、對文本表層內容的識別和理解外,還包括評判性閱讀教學,即結合學生自身知識體系和價值理念,引導學生深度分析文本,考查作者觀點論據的真實性、有效性,提出合理質疑假設,再對信息進行綜合重構,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梢?,在英語教學中注重評判性閱讀,可以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進而有效促進其思辨能力的培養。
二、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思辨能力的策略與實踐
劉曉民(2013)提出了通過營造課堂氣氛、依托課程內容、加強自主學習、改革評測方式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陳小勛(2017)和古明、朱杰(2017)針對大學英語閱讀課型分別進行了教學創新。結合筆者教學實踐,提出以下依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思辨能力培養的可行性操作。
1.有效設計、合理布局課堂提問。有效提問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通過提出問題進行師生相互作用和交流的一種教學行為和方式,目的是檢查學習、啟發思維、鞏固知識及運用知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楊莉芳(2015)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對問題認識層級的屬性和發展軌跡的考量,是發展學生思辨能力的有力切入點”。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中,在對文章背景引入、大意厘清、細節理解、語言學習時,可借助低認知類型問題(理解型問題和知識型問題)如Retrieval questions, Yes/no questions, Display questions,學生只要通過簡單地搜索,讀出課文或用自己的話復述即可回答;而高認知類型問題(推理判斷型問題、分析評價型問題、歸納概括型問題等)如Open-ended questions, Referential questions及Non-referential questions,需要學生動用已有知識,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符合邏輯的事實作為支撐,可用于對文章主題、論證思路、寫作特點的提煉、評價和引申。且這些問題的設置若能呈現波形上升的發展軌跡,最為符合學習由易到難,認知能力由低到高的發展規律,也最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
以《新通用大學英語3(第二版)》第二單元課文“The Baby Makers”教學為例,教師先用一系列低認知類型wh-questions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理解篇章內容,中間穿插問題如What was the common attitude toward human gene editing? What were the claims of opponents? 啟發學生在原有的基因編輯技術認知的基礎上,延展思考該技術的科技優勢及潛在危害,最后用高認知問題如Can you identify the authors line of reasoning? What evidence is cited by the author in the text? Is the authors reasoning sufficiently supported by his evidence?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title?等,引導學生厘清文章的論證思路、評價標題的準確性、分析寫作特征、發現邏輯謬誤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2.加強小組合作,鼓勵個性化學習。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自主學習及合作式學習模式。自主學習“從本質上說是學習者與其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關系問題,是一種超越性與批判性的思考、決策和獨立行動能力”(Littlewood 1991)。依托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主動積極地搜集、整理、分析龐雜的信息和資料,從中進行探索式的學習;同時,學會與團隊成員分工協作、有效溝通、共同完成任務并匯報成果,有助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促進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過程中也能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即使意見出現分歧,也能克服困難尋求應對之策;最后,學生要獨立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自評、互評,總結經驗、分析得失。整個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質疑、大膽發言、合作解疑,認知技能得以訓練提升,獨立、開放、自信、公正、堅毅等品質得以養成,從而有助于自身思辨能力的培養。
3.明晰標準,靈活多樣考評思辨能力。評測方式是教與學無形的指揮棒。傳統評測方式更偏重語法、詞匯知識以及聽、讀、寫等技能發面的考核,且學生被動受試卻無法主動參與,思辨能力的考核無從談起。因此,教師應在測試中增加思辨性測試題型,或加大形成性評價的比重,全面考察學生的辨識能力、分析能力、推理判斷能力等。采用靈活多樣的評測方式,除傳統考試方法外,可加入個人或小組展示、辯論或討論、撰寫閱讀反思日志或報告等內容。同時,制定明確標準,有意識地從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等方面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大膽一些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客觀的自評和互評,將學生評價結果納入最終考核之中。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仔細思考并判斷自身及他人在任務過程中的角色、參與程度、總體貢獻量、團隊協作程度等,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師評的主觀性、片面性,豐富了評測的角度和渠道。
總之,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注重評判性閱讀教學,并通過有效設計課堂提問、鼓勵自主式與合作式學習、改進評測方式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小勛.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2):68-69.
[2]古明,朱杰.大學英語閱讀課上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模式探索[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7(06):118-122.
[3]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 (05):59-66.
[4]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01):37-43.
[5]楊莉芳.閱讀課堂提問的認知特征與思辨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5,12(02):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