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語習得領域,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而且相關的專家和研究者在此方面也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將從閱讀和寫作關系的相關理論出發,綜述強化閱讀教學對學生寫作表現的影響。關于閱讀與寫作關系方面的理論研究,主要涵蓋三種理論假設:泛讀假設理論,認知理論,定向性理論,本文第一部分將對以上三種理論假設進行詳細綜述,并將中國和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一一梳理和總結;第二部分將對強化閱讀教學對寫作表現影響的研究進行綜述,其中包括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第三部分是總結閱讀與寫作關系以及閱讀對寫作表現影響的研究。
【關鍵詞】閱讀;寫作;關系
【作者簡介】張敏(1986-),女,山東日照人,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二語習得。
【基金項目】山東外貿職業學院院級課題(ky2018-30)。
一、閱讀與寫作關系相關研究
1.泛讀假設理論。二十世紀早期,關于閱讀和寫作關系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閱讀和寫作是兩個獨立的學習過程,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關于閱讀與寫作關系的研究開始轉向實證研究并且發現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984年史蒂芬·克拉申教授提出的泛讀假設理論,成為八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力的閱讀與寫作關系假設理論。這個假設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一定時間內進行廣泛的閱讀輸入會提升學習者的寫作能力。此外,基于實證研究的結果,斯坦諾維奇和瓦格納1996年再次驗證了泛讀假設理論,兩位研究者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廣泛的閱讀輸入會提高學習者的詞匯知識,詞匯流利度,句法知識和語義知識,源語言知識和對世界的廣泛認知”。斯坦諾維奇進一步驗證說“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是可變的,但是要實現閱讀和寫作間有效的關聯需要將廣泛的閱讀輸入和持續的寫作練習相結合”。
此外,中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都印證了史蒂芬·克拉申教授的泛讀假設理論。1998年黃景教授提出閱讀的過程是讀者和作者在文字和情感方面的交流過程,因此,“閱讀和寫作聯系緊密并相互促進”。此外,2001年陳立平教授對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聯性進行了實證研究,他認為在課堂中對范文的有效講解和模仿可以有效地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而且它能夠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外語教學領域,教學一線的英語老師們也非常重視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并將兩者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結合起來,比如,2005年劉海和鄭友杰教授曾提出:“英語閱讀教學使學生存儲大量的語言知識,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意識并為以后的寫作提供寫作素材”。
2.認知理論。在認知語言學領域,認知語言學家普遍認為閱讀和寫作過程都有同樣的認知模型。當學習者在讀和寫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類似的心理過程。費勒德和拉普蘭1987年就提出了寫作者寫作過程是建構的過程,它始于字母,單詞,句子,段落,最后是語篇,然而閱讀者的閱讀過程屬于解碼過程,這個過程會解碼一系列的文字等信息。從認知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總結為閱讀是從上至下的過程,寫作是從下至上的過程。不管讀者和作者經歷的過程是否一樣,閱讀和寫作過程都是動態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
國內的學者對閱讀和寫作的認知過程也有諸多研究,1994年謝薇娜對閱讀和寫作的認知過程做過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閱讀和寫作的關聯性為0.51,顯示為二者緊密相關。她在研究中發現,學習者的寫作過程受其閱讀水平的影響,寫作過程的中心點集中在讀者方面,因為寫作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受眾讀者是誰,換句話說,目標讀者是誰。此外,寫作過程中也要考慮使用何種語言風格目標受眾能夠接受。總之,“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模仿閱讀的過程并且受閱讀影響的過程”。而且,閱讀過程也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讀者必須努力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解構寫作內容等信息,因此,閱讀受寫作影響,寫作也受閱讀影響。
3.定向性理論。近幾年定向理論在成為研究閱讀和寫作關系的一個重要理論,該理論主要包含四個方面:(1)閱讀促進寫作提升;(2)寫作促進閱讀提升;(3)閱讀和寫作相互促進;(4)閱讀與寫作之間無直接聯系。該理論是由格拉比教授2003年提出。大部分學者認為閱讀和寫作是雙向的相互影響的,但是柏雷和弗拉海教授的研究發現,閱讀和寫作的相關性并不高,根據他們的實驗工具測評,相關性僅為0.12,他們認為“二語學習者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差異較大,一個好的寫作者并一定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反之亦然”。從此角度來看,閱讀和寫作并不是直接相關聯的。
中國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也發現閱讀和寫作的非直接相關性。1999年文秋芳教授和馬廣慧教授對學習者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相關性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二者的相關性為0.19,這意味著寫作與閱讀并沒有明顯的緊密相關。2004年許峰教授對200名實驗對象進行了閱讀和寫作能力相關性的研究,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二者相關性為0.183,相關性低,跟文秋芳教授和馬廣慧教授的研究結果近似。
二、強化閱讀教學對寫作表現影響的研究
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者在閱讀對寫作影響的研究已經很豐富,但是在日常的外語教學課堂中強化閱讀輸入是否對學生的寫作表現有較大的影響,這需要外語教學實踐者進行試驗并進一步研究。在寫作課堂中對學生進行閱讀輸入是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的必備練習之一,一般認為,閱讀分析代表性文章能幫助學生掌握有用的寫作技能。史蒂芬·克拉申教授1984年曾提出:“寫作能力和二語熟練程度的提高都需要有可以被理解的閱讀輸入的鋪墊”,他進一步提出:“寫作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大量的自主閱讀輸入,而且這些閱讀都是基于自我的興趣和愉悅進行的”。斯托斯基教授在二語習得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肯定了閱讀輸入對寫作技能提高的積極影響,并認為學習者進入大學之前閱讀水平較高,進入大學后會成為寫作水平較高的寫作者,他提出以下假設:
1.閱讀與寫作相互作用,寫作水平高的學習者閱讀水平也較高。
2.通過問卷等實驗發現,寫作水平高的學習者要比寫作水平低的學習者閱讀量大。
3.學習者的閱讀水平跟本人寫作的句法復雜性關系緊密。閱讀水平高的學習者能產出句法更成熟的寫作水平。
國外的很多二語習得研究者都認同以上假設,而且英國,巴基斯坦,日本的學者都進行了此方面的實證研究并證實了以上假設,并提出:“閱讀可以看作是一種輸入技能,寫作可以看作是一種輸出技能”,因此,要提高學習者的產出技能,必須有足夠的輸入才能有輸出。綜上所述,要保證寫作課堂中學生的有效寫作輸出,首先要保證學生有足量的閱讀輸入獲取大量信息并能理解文章。
在中國的外語教學領域,一線教師們也對強化閱讀教學對寫作表現的影響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實踐和研究。2005年張省林教授在外語課堂中進行了實踐,將英語水平類似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的老師只要求學生被動的閱讀相關文章,不給予任何的輔助指導,二組的老師除了給予學生閱讀輸入外,并給予輔助指導,引導學生如何閱讀并從詞匯,表達,文章結構方面進行指導,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學生的寫作表現不同,二組的寫作表現更出色。盛一英教授也對學生開展了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學期結束時發現,學生在寫作內容的組織,結構,詞匯以及寫作技巧方面都有相應的提高。這些研究都證明了閱讀對寫作的積極影響。
三、總結
本文從閱讀和寫作關系的相關理論出發,綜述強化閱讀教學對學生寫作表現的影響。總體來說,閱讀和寫作關系的研究綜述中,存在兩大類觀點。一種觀點是閱讀輸入對寫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還有學者認為,閱讀輸入和寫作輸出的相關性較低,大量的閱讀輸入并能預測寫作表現的提高。關于強化性閱讀教學對寫作表現的影響觀點眾多,可能因為不同的研究人員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實驗工具不同,導致得到的研究結果不同,但是這并不影響外語教學中對閱讀和寫作的重視,并將二者在課堂中結合起來,保證學生閱讀與寫作同時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陳立平.英語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42-49.
[2]陳立平.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看英語寫作[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6):32-37.
[3]陳立平.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看寫作教學中的范文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7):38-42.
[4]黃景.論閱讀寫作相關性及其教學意義[J].外語學刊,1998(5),52-54.
[5]李俊.論詞匯的深度和廣度與閱讀理解的關系[J].外語教學,2000 (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