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村 潘峰 程碧軍
摘要:在調研湖北省部分有代表性的農業科研院所、高校科技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分析了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現行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為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科技評價體系;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4.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22-020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2.046?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Hubei province
XIA Li-cun,PAN Feng,CHENG Bi-ju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stitute,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some representativ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in Hubei provinc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syste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科技評價體系是科研工作的“指揮棒”,規范的科技評價體系有助于科研機構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激發科技人員的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深化科技體系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和激勵機制。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農業科研機構作為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其科技評價體系發展直接關系到全省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現代農業的推進。
1? 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科技評價體系現狀
1.1? 基本情況
科技評價體系是科研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涵蓋了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流程、評價主體等諸多方面,評價對象包括科技人員、科研項目、科技成果等。湖北省現有涉農科研和教學機構70多家,涉農重點實驗室、技術開發中心30多個,研發人員5 000多人,其中,院士12人,長江學者20多人,高級職稱1 800多人,科研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第一方陣,研究領域幾乎覆蓋全省農業產業及涉農產業。近年來,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在科技評價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有效提高了農業科技管理水平??萍荚u價體系已成為農業科研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題申報、成果評審、職稱評定、績效發放、人才選拔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評價科研單位或科技人員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貢獻提供了重要依據。
目前,全國大部分農業科研機構采用的是以科研業績和科研工作量為核心的科技評價體系。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獲獎情況、項目數量、經費體量、專利授權及申報數量和論文發表數量等。評價主體為各級行政管理部門,考核的具體工作一般由科研單位的科研管理部門、人事管理部門負責[1]。有的科研機構還成立了專門的考核工作小組,主要由領導和同行專家組成,對科研人員的學術科研活動及其成果材料進行評估,然后報上一級考核委員會審核。
1.2? 主要評價方法
主要評價方法有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其中定量評價法在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中的應用最為頻繁。在定量評價中,科研機構按照對評價指標的重視程度量化規定研究成果的權重分值[2]。據調查結果顯示,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中指標權重分值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科研成果獲獎情況(國家及省部級獎勵)、項目級別與經費體量、論文發表情況(影響因子等)。此外,還根據研究成果的不同等級賦予了其不同的等級分值,例如在規定論文等級分值時,SCI、EI收錄論文的等級分值一般排名最高,國內核心期刊論文以及國內其他正式刊物論文的等級分值則相對較低,最后通過統計研究成果的數量計算科研單位或科研人員的考核結果,其考核結果一般與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獎勵性績效工資掛鉤。
在定性評價中,科研機構多采用同行專家評議法。同行評議法是以專家的主觀意志為基礎,利用相關學科領域權威專家的知識和科研經驗共同對研究成果的價值和效益進行評價。在湖北省的農業科研機構中,同行專家評議法常用于科研項目的立項和科研成果的評審。
1.3? 科技評價體系成效
1)評價方法簡單便捷,易于操作。評價具體工作由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執行性更強,提高了科研評價工作的效率,節省了一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2)評價方法透明、客觀,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具體清晰,減少了因評價主體主觀上的局限性和非學術因素而產生的干擾,促進了農業科研機構科研管理工作的規范執行。
3)采用以科研成果數量為核心的科技評價體系,提高了科研人員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當前,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獲得專利、品種等科技成果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省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
2? 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科技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2.1? 評價體系標準單一
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采取同一評價標準進行衡量,難以客觀真實地考核各個項目的完成情況及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目前,湖北省大部分農業科研機構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項目采取統一的評價標準,然而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規模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學科和不同類型科研項目的科研成果也不具備同質和可比性。例如,自然科學評價體系中常用的項目經費體量,SCI、EI引文數據和專利數量等評價指標并不適用于評價社會科學項目,即使是自然科學中的不同學科甚至是同一學科,在科研產出方面也會因為研究方向的不同存有很大差異,因此科研評價的側重點也相應地各有不同,故而難以采用同一標準去衡量評價。
2.2? 評價體系重結果、輕過程
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側重于對項目成果的評價,缺乏對科研工作過程的評價??蒲谢顒邮且粋€創新、探索的過程,不是所有科研工作都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其科研活動的過程和取得的經驗教訓同樣具有價值。但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在進行科研項目評價時,通常忽略了對能完整真實地反映科研活動過程和經驗教訓的科技報告的評價。
2.3? 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
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及其激勵機制過于強調科研成果數量,包括科研項目的獲獎情況、項目等級、經費體量、論文發表數量、獲得的專利數量等。這種單純追求數量、注重形式的評價方式,容易導致科研人員迫于數量達標和職稱評定的需要“為了科研而科研”,造成科研資源的浪費。此外,忽視質量在評價體系中的份量會讓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難以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不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
2.4? 考核周期短,過于頻繁
目前,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科研項目的考核周期一般為一年,對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也側重于任現職級期間產出的科研成果。然而,很多科研工作需要長期的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基礎研究類的項目,不適用于短周期的考核??己诉^于頻繁,容易引導科研人員急功近利、避難就易,阻礙農業科研的發展。
2.5? 評價主體不夠規范
在科研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的知識背景、對評價標準的理解及其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的結果。目前,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的科研評價活動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門主導,缺乏同行評議專家和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參與,容易造成科研機構“人情風”“官本位”和學術偏見等風氣溢長[3]。在同行評議方面,農業科研機構缺乏對同行評議專家的識別標準及指標體系。同行專家評議活動要求同行評議專家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素養,還要用嚴肅認真、公正負責的態度對待評審工作。然而,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還沒有建立對同行評議專家的約束機制,在評審組織者選擇同行評議專家時也存在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缺乏科學的方法作為指導,使同行專家評議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弊端[4]。
2.6?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有統計顯示,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取得的大批農業科技成果中,得以真正推廣應用的成果不足40%。農業科研機構的核心任務是使科研工作服務于“三農”,用科研成果去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然而,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側重于對基礎環節研究和短期效益的評價,項目結題后就不會再對科研成果進行后續跟蹤,忽視了對科研成果后期所產生的實際社會、經濟效益的評價。
2.7? 科研立項評審程序不夠科學合理
在科研立項評審時,評審專家只能依據申報書的表述水平、申報團隊的研究實力、預報的成果水平以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主觀判斷,對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果水平和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難以預估。這種根據預期結果確定項目立項的評審程序不符合科學研究自身的規律,致使一些科研人員為了保證課題立項的成功率,虛報研究人員信息,夸大可獲得成果的效益,甚至有科研人員違規轉讓立項課題,導致研究資金分配過程中出現腐敗及壟斷現象。
3? 對策與建議
3.1? 實施分類評價,創新評價機制
針對項目類型、學科特點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與方案。例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項目,基礎研究、基礎應用研究和應用研究項目等都需要區別對待。對致力于基礎研究或基礎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加強對其科研活動過程的考核,并適當延長評價周期,對致力于應用研究或技術服務的科研人員,則應側重于對其科研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考評[5]。
3.2? 加強過程管理,建立評價結果反饋機制
構建科研數據管理系統,加強過程管理,利用數字化手段將科研活動和技術服務中所產生的數據,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收集整理,實時反映工作進展,加強對科研工作過程的監控和跟蹤評價。建立評價結果反饋機制,深入分析科研工作的執行進度和發展態勢,既能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又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工作方向。
3.3? 優化評價方法,完善科技評價體系
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既要考慮到量化數據,又要將同行評議等主觀定性評價納入評價體系。由于科研工作產生的價值涉及多個方面,有些方面無法進行定量評估,所以在建立科技評價體系時,除了考慮定量化的評價指標外,還需要定性化的分析。充分發揮同行評議專家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的作用,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
3.4? 增加評價主體,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
科研管理部門要簡政放權,賦予同行評議專家和第三方評價機構更多自主權,并鼓勵科研人員和專家參與科研評價活動。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上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擾,利用合理、清晰、可度量的方法選擇同行評議專家,創新優化專家評審模式,提高專家門檻,并建立對專家的約束機制,嚴格實行回避制度和專家定期輪換制度,保證科研評價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6]。
3.5? 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評價程序
根據項目設計確定評價周期,簡化評價流程。對周期較長、任務較重的科研項目,由年度評價向階段性評價轉變,既減輕了科研管理部門的負擔,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寬松、穩定的工作環境。
3.6? 建立價值、效益導向,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列為農業科研重要的評價指標,并重視對社會經濟效益的后期評價,引導農業科研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科研人員投身具有較高社會、經濟效益的科學研究,使科技創新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3.7? 注重學術誠信建設,提高科研誠信水平
把學術誠信列為重要評價指標,對學術不端行為嚴肅處理;建立科研人員征信體系,增強科研人員學術自律,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4? 結語
本研究對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科技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的對策建議。湖北省農業科研機構應高度重視科研評價工作,發揮好科技評價促進科技發展、選拔科技人才、激勵科技創新的作用,將建立一個科學合理、適應創新發展的科技評價體系納入重要工作任務及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郝宏智,王洪預,曹慶軍,等.我國農業類高校和農業公益性科研機構科研評價體系比較[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4):37-39,67.
[2] 陳敬全.科研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
[3] 汪? 靜.高??蒲性u價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2(10):10-11.
[4] 方曉東,董? 瑜,金? 瑛,等.法國科技評價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基于CoNRS和HCéRES評價指標的案例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9,41(3):294-306.
[5] 王海燕,張昕妍.我國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8(4):10-17.
[6] 陳? 媛,樊治平,謝美萍.科研項目同行評議專家水平的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