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 李丹
摘 要:隨我國經濟全方位的飛速發展,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關注度也開始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我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發展中正面臨一些困境。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非遺傳承人數量不足、非遺技能的傳承發展系統性較差,這些問題都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困難重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意識、技術和規劃,與國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提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質量,文章在分析當前非遺傳承人培養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在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遺傳承人培養策略,旨在為我國非遺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多有效的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大師工作室;非遺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養策略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曾提出要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歷史性、文學及藝術價值、科學性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保護傳播。在弘揚中華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具有重要作用。而自2017年由國務院辦公廳及我國文化、財政等部門提出的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鼓勵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參加教育工作等一系列法規政策,給我國給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師工作室理念及政策下全面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質量,是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關鍵。
1 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概述
1.1 大師工作室的內涵
大師工作室也稱為技能大師工作室,主要指具有國家承認的相關技能證書和證明的高端人才。而非遺領域大師工作室的成員一般是指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方面具有特殊技能、專業工藝技術和絕技、絕活的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1]。在大師工作室理念中,大師的技藝傳承和品德修養都十分重要。
1.2 非遺傳承人培養與大師工作室結合的意義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規范準則等都不完善,很多具有絕活、絕技的藝術家、傳統手工藝制作者分散在各個地區,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非物質文化技能的延續存在障礙。而大師工作室能與非遺傳承人培養結合,在專業技術研發機構的幫助和規范管理下,能更好地運用新的科研資源技術,挖掘更多非遺項目形式,匯聚更多有專業技術的大師。這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揚,提升非遺人才培養質量都有重要幫助[2]。
2 非遺傳承人培養現狀及問題
因為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在近幾年才開始,在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方面也缺乏經驗,所以當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中存在著較多問題。在大師工作室引領下進行非遺傳承人培養時,我們需要找準當前存在的人才培養問題,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培養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當前非遺傳承人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2.1 非遺傳承人培養缺乏系統性
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缺乏系統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社會培養和學校培養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是當前非遺傳承人培養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以往傳統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和非遺技術繼承中,采取“師徒關系”進行培養家族化、傳統作坊式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比較多見[3]。但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傳統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難以為繼。除了社會中這樣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和高校中也鮮少對應的專業。在少量開設這類非遺技藝相關專業的學校中,由于當代學生興趣多變,而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也與實際人才需求存在脫節。這樣缺乏系統化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存在的問題是十分明顯的。
2.2 非遺傳承人培養缺乏優質教育資源
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缺乏與之配套的優秀教材,是當前人才培養中另一問題。當前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并沒有官方出版的系統化非遺教材,很多課程的講授都是以專家講座、理論教育、案例分享為主,缺乏系統性的專門教材。而且很多非遺傳承人教育教師也并不是專業的非遺傳承人,只有理論知識,缺少相關專業經驗和技術。在項目指導、為學生提供科學系統學習資料等方面都能力不足。真正具有非遺傳承經驗和技術的大師卻在校園外,并沒機會真正與學生接觸,進行授課。
2.3 非遺傳承人培養中教學實踐不足
教學實踐不足是非遺傳承人培養中的一個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有專門的組織機構進行管理。在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需要有一定的市場認知和了解程度,能夠進行非遺保護的實踐。但當前在相關非遺保護機構的建設、職業院校和市場合作的非遺機構設置方面都比較滯后。這導致當前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和非遺項目運作只有教學的基礎傳承,卻沒有實踐和進行市場化的拓展和發揚的機會[4]。
2.4 非遺傳承人培養就業可持續發展性較弱
在非遺傳承人培養過程中,針對非遺傳承人才的就業規劃、職業發展、教學升級設計等都存在問題。這導致很多非遺傳承人在學習過程中目標不明確,在學習過后專業能力沒有出口,不能真正投入我國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去,導致大量的非遺傳承人流失?;蛞蚓蜆I方向和前景不明朗,導致較少的人學習和關注非遺技能、傳承保護問題。
3 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遺傳承人培養策略分析
通過對當前我國非遺傳承人培養現狀和問題進行研究,在新時代非遺傳承人培養中,用大師工作室引領非遺傳承人新培養方向,建立更完善的非遺傳承人培養策略,對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和保護工作,促進更多人加入非遺傳承和非遺技藝的學習中,有重要作用。在大師工作室引領下,我國非遺傳承人培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制訂完善系統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方案
首先要制訂系統完善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方案的制訂,應該借鑒新時代校園培養模式和傳統工藝技術“師徒學徒”制度的培養模式,用“雙導師制”教學模式將非遺傳承人培養教學內容和專業非遺保護傳承內容相融合。如在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保護專業的教學中,可在前兩年的教學中由專業教師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并邀請非遺大師在學校進行定期的教學講座[5]。而在學生升入三、四年級后,則應根據學生選擇的非遺研究和保護課程特色方向,嵌入大師專業技能的講解。也可安排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個人意愿和選擇,拜入非遺大師門下。在三、四年級后學生的非遺傳承保護基礎知識扎實之后采取“師徒幫帶”的方式,讓大師進行師徒教學和非遺技能的傳授。在這樣雙導師非遺大師團隊帶領下的教學融合方法下,能吸取傳統非遺傳承培養模式和現代高校教育培養模式的優勢,更好地完成非遺傳承人的教育培養。
3.2 搜集整理符合教學需要的非遺傳承保護相關教材
專業系統教材和教學資料的缺乏,是當前我國非遺傳承人培養中的一個問題。在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遺傳承人培養,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非遺傳承人培養教材問題??捎煞沁z傳承人培養院校和機構組織大師工作室中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技能和非遺傳承保護經驗的大師組成非遺教材及相關學習資料教研小組。根據非遺傳承保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社會項目案例等內容進行系統性教輔材料的編輯和整理,形成合適的配套非遺傳承人教學教材,重點發揮非遺大師的實踐經驗,結合校園教材研發團隊的教育經驗。先保證教材的系統和完整性,突出非遺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目標??茖W系統的非遺教材和教學資料的設計,是保證非遺傳承人培養質量的關鍵。
3.3 對接市場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人才實踐教學
在非遺傳承人培養中,還應建立與市場相結合的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人實踐平臺,實現學校、企業、大師工作室、政府和社會機構的全面合作,共同推動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如在非遺傳承人教學機構和學院教育中,可以與大師工作室及社會非遺項目單位簽訂合同,建立校外非遺傳承保護及項目參與實踐基地,打造學習、實踐、接軌社會非遺傳承保護需求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如留園,就于2015年建立了“文化旅游產教園”,其中的大師工作坊就主要傳承了蘇派盆景、傳統工藝美術等內容。在大師工作室與社會旅游產業結合的同時,也與有非遺專業的學校聯合,簽訂了學校實訓基地,實現了多方非遺傳承人培養工作機制的落實,在非遺傳承人培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6]。
3.4 結合網絡優勢完善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化輸出
當前非遺傳承人培養受到制約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非遺傳承人的未來發展、就業機會等并不了解。在大師工作室的引領下,可通過網絡建立非遺數字化保護數據庫,進行非遺項目的線上宣傳,讓更多人走進和了解非遺項目和傳承工作。此外,大師工作室可以在網絡上發布關于非遺項目學習的相關微課教學,給非遺傳承人學習的平臺。同時,借助網絡平臺,搭建合格非遺傳承人與社會非遺項目和工作方的聯系,讓企業和非遺傳承人的學校借助大師工作室有所溝通,讓非遺傳承人更了解未來的社會就業途徑、了解非遺學習的發展方向。這樣借助網絡平臺與大師工作室的結合,實現非遺傳承人社會化輸出和非遺學習宣傳問題的解決,將極大推動我國非遺傳承人培養質量和效率。
4 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地域文化中的獨特資源,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院建有儺面具工藝制作工作室、儺舞表演工作室、竹篾工藝工作室、地方戲曲工作室(采茶戲、廣昌孟戲、黃梅戲)、白滸窯工作室等五個。現有相關技能大師8名,采取“傳、幫、帶”方式進行優秀非遺文化的傳承,有一定成效,但與預期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總之,關于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遺傳承人培養,還需要從培養系統性、培養教材、培養實踐平臺等多方面挖掘,探索更多的創新非遺人才培養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建萍廣東省政協委員,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與科研處副處長.借力大師工作室培育工匠型人才[N].佛山日報,2019-10-21(A14).
[2]王建明.“大師工作室引領、訂單促學項目”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工藝美術專業為例[J].藝術教育,2019(9):259-260.
[3]陳紅梅.高校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探索與思考[J].藝術教育,2017(19):130-131.
[4]臧其林.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培養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7):58-61.
[5]黃琴,周清.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模式探究[J].黑河學刊,2017(2):131-133.
[6]呂靜,薄小鈞."非遺"傳承人保護政策的再思考[J].東南文化,2018(6):6-11.
【作者簡介】裴艷(1986—),女,江西臨川人,在職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
【作者簡介】李丹(1972—),女,江西武寧人,本科,美術教育副教授,長期從事高職藝術類專業美術教學和課程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裴艷同志主持的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9YS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