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和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模式相結合后,開拓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格局。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是閱讀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的素材和資源海量增長,選擇范圍非常寬泛,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已成為高校師生共同面臨的問題。具有完整體系和模式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顯示出它的實用優勢,被越來越廣泛地加以應用。本文分析論述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路徑,以期推動英語閱讀教學更高效地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英語教學;任務驅動
【作者簡介】劉陽(1987.04-),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陜西工商職業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英語,公共管理。
引言
一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延續傳統,仍然以講解語法、學習單詞和短語為重點,英語閱讀課程的踐行目的也更多在于鞏固單詞和語法。但由根本上看,讀懂文章、寫好文章才是學習英語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作為一種注重“任務”的教學形式,可作為使學生增強英文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捷徑。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后完成閱讀理解任務,而這些任務能促使學生把英語基礎知識與實用能力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掌握英語閱讀的技巧與方法。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閱讀任務驅動型教學面臨的困境
1.難度設置不合理,與實際基礎不符。任務驅動型大學英語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思路更為寬泛,教師可以設置的任務類型與角度多種多樣,但在難度的設置上應與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相適應。目前,諸多高校教學中,學生英語基礎不牢固,掌握單詞量少,英語語法基礎不好,如果給學生的英語閱讀課程任務設置過難,學生完成情況不達標,將導致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效能流失,不利于教學效果的發揮。
2.學生參與程度低,與實踐初衷相悖。高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對英語閱讀課程接受度較高,更易適應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而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進行英語閱讀學習則比較吃力,對于閱讀任務的完成效率也相對偏低。在任務驅動型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劃分教學,讓學生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均衡完成學習任務。但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并未兼顧這一因素,導致基礎偏弱的學生參與程度偏低,與實踐初衷呈相悖狀態。
3.評價機制不健全,與教學目標脫離。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布置的任務,除了本身對任務感興趣外,最主要的原因查漏補缺,檢查自身短板所在。但由于目前教育體系中評價機制的欠缺,許多教師在設置任務后卻并不具備對應的標準進行評估,導致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成效缺乏到位的了解,致使最終的教學效果與初始目標相脫離。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閱讀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實踐路徑
1.任務布置階段——尊重個體化差異,因材施教。任務驅動型教學的第一步是布置任務,在此階段,教師不可閉門造車,而要綜合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提煉出適當的學習任務,使任務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可隨時進行英語閱讀,而不局限于課堂上,教師布置任務也不局限于課堂,可通過電子郵件可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做到差異化教學,因材施教。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可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每個課程單元的主題任務,利用網絡完成對指定閱讀文章的閱讀理解任務,并進行擴展閱讀。教師也可將英語閱讀課程的相關鏈接發給差生,指導其從新聞網站等處自由選擇英語文章進行閱讀。也可設置英語閱讀報告,包括新單詞、新詞組以及讀后感等,指導學生填寫完成。
2.任務實施階段——保持實時性觀察,查漏補缺。在小組學習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任務驅動型英語閱讀教學的優勢,那就是學生有完全自主的學習模式。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相關內容,歸納學習資料,自行完成單元課程的學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分工協作中,可各顯其能,發揮自身特長,達到強化閱讀水平訓練的目的。
3.任務評價階段——梳理文章重難點,客觀點評。每次英語閱讀任務完成后,教師要及時總結此次任務設置是否適度、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等,以便下次更好地布置任務。教師還要在任務驅動型英語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全面梳理,對關鍵知識點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加強基礎英語知識的學習。英語閱讀是一門需要下苦功的課程,學生要大量掌握單詞、短語及語法,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師要督促學生勤學勤讀,利用網絡的便利,在大學期間提高語言軟實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型英語閱讀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極大的幫助,但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不能完全放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要讓任務有所指導,有所依附,否則學生抓不住學習重點,影響學習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教師自身的優勢靈活運用,把任務語言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參考文獻:
[1]馬淑萍.基于“導學案”的大學英語閱讀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J].山西青年,2017(0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