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秀利 徐峰
【摘要】產出導向法“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與高職教育所關注的應用性理念不謀而合,“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流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筆者遵照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切合學生英語學習基礎的驅動任務,將“產出導向法”應用到高職口語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反饋,發現了應用過程中的難題,并提出了解決的思路。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職英語;口語
【作者簡介】繆秀利(1983.01-),齊魯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徐峰(1980.08-),齊魯理工學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齊魯理工學院校級教改課題“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 JG201941)階段性成果。
引言
高職學生能夠讀懂英語日常對話及與自身生活相關的英語材料,但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卻經常錯誤百出,甚至難以開口。為解決這樣一種困狀,本人嘗試在高職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根據產出導向法教學理論進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然而,產出導向法理論“主要針對的是中高級外語學習者,如果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來衡量,教學對象至少要達到A2或更高水平”(文秋芳,2015.7)。高職學生英語語言平均水平,如果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來衡量,應處于A1水平。因此,筆者基于高職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基礎,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嘗試調整課堂產出任務難度,在產出導向法理論指導下,逐步提高學生口語產出能力。
一、“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是由文秋芳教授提出的適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英語產出能力。“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教學理念包括:1.學習中心說:相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產出導向法理論提倡“學習中心說”,強調教學一定要實現教學目標,促成有效學習。2.學用一體說:產出導向法所提倡的“學用一體說”中的“學”指的是輸入性學習,包括聽和讀,而“用” 指的是“產出”包括說、寫、譯(包括筆譯和口譯)。3.全人教育說:“產出導向法”提出教師可以將教學人文性目標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學假設包括:1.輸出驅動:“產出”既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目標,“產出”比 “輸入”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習熱情,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2.輸入促成:該假設認為適時提供促成產出的輸入材料,能夠促成更好的學習效果。3.選擇性學習:“選擇性學習”指的是根據產出需要,從輸入材料中挑選出有用的部分,進行深度加工、練習和記憶。該假設認為選擇性學習比非選擇性學習更能優化學習效果。“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分為三個階段:驅-動(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評價(assessing),同時強調以教師為中介。
二、“產出導向法”在高職口語課堂中的應用
為提高高職學生的口語產出能力,筆者依據“產出導向法”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根據高職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設計適用于高職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教學流程。以《新編實用大學英語教程第一冊》中的Unit1 Greeting and Introduction為例:
教學目標:包括語言目標和交際目標,語言目標為使學生掌握打招呼和自我介紹所需的基本句子結構;交際目標為使學生能夠用英文熟練與人打招呼,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1.驅動:(10 mins)。參考“產出導向法”理論“驅動”的教學步驟和要求,本文在驅動部分,設置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驅動任務,要求學生嘗試完成。學生會發現看似簡單的任務完成起來并不容易,以此喚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饑餓狀態”。
(1)目標驅動:就個人信息進行對話和陳述(用圖片或視頻展示應用場景)
(2)任務驅動:請和你的搭檔,用英文相互詢問,籍貫,就讀院校,所學專業,愛好等信息。
2.促成:(50 mins)。依據“產出導向法”理論促成環節的教學步驟和要求,本單元的促成部分設計如下:
階段 1(25mins.):
(1)產出任務1:情景1:在實習單位里,你遇到一位外國朋友,你們要相互了解認識一下對方。(對話)
(2)促成材料:包括兩部分,1)完成任務A1所需要的句型(中英文對照;4個句型一一列出);2)語言的正式程度和禮貌程度解析。
(3)學生課堂活動:由兩個環節組成,1)學生2人一組,學習促成材料并再次嘗試完成產出任務1; 2)將完成任務1的對話,形成文字版,并進行口頭練習1次。
(4)過程性材料:主要有兩種形式的材料,1)小組對話的文字版;2)小組對話錄音。
階段2(25mins.):
(1)產出任務2:情景2:在一家外企實習,第一次開會,部門經理要求你用英文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
(2)促成材料:包括兩部分,1)完成任務2所需的句子結構,包括篇章開頭,結尾及銜接詞;2)語言的正式程度解析。
(3)學生課堂活動:包含兩個環節,1)學生2人一組,學習促成材料并再次嘗試完成產出任務2; 2)將完成任務1的對話,形成文字版,并進行口頭練習1次。
(4)過程性材料:包含兩類材料,1)個人自我介紹文字版;2)個人自我介紹錄音。
注:在課堂結束后統一上交授課教師留存,作為過程考核材料存檔。
課堂中,教師主導各教學環節的實施,并在學生完成產出任務過程中,給予幫助和監督。
3.評價:(30 mins.)。參考“產出導向法”理論的延時評價產出的步驟和要求,本文根據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基礎特點,設置了延時評價步驟:
(1)師生共同學習產出任務1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包括:1)語言流利度,詞匯及語法準確性;2)選用的語言正式程度和禮貌程度是否符合情景1。)
(2)學生活動:有三個環節組成:1)小組內評價產出作品;2)小組內完善產出作品;3)再次完成產出任務1。
(3)教師活動:教師選取1份作品,根據評價標準給出評價。
要求所有學生課后上交本次課所完成的驅動任務錄音文件,教師課后給出評價,并作為過程性考核,記錄到學生過程性考核評價表中。
三、產出導向法應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
高職教育以實用性為主,基于高職學生較為薄弱的英語基礎,“產出導向法”在高職大學英語口語課堂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教師設計難度適中的驅動任務,同時注重口語交際任務的實用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遇到了難題,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總體包括以下幾點:
1.產出導向法的應用過程中,任務的設計,輸入材料的選取對教師來說都極具挑戰性。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專業背景,甚至是班級班風,才能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挑選出難度適中的輸入材料。
2.師生合作評價環節中,學生需要逐步適應這一較為創新的評價方式。學生參與評價,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但多年的傳統學習經歷使學生已經習慣了接受教師的評價,因此在師生合作評價中,需要教師反復強調參與評價的重要性并制定過程性考核制度,以督促學生參與評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據此筆者推斷,只有在學生充分適應該教學模式后,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夠得以充分顯現。
四、結語
筆者遵照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切合學生英語學習基礎的驅動任務,將“產出導向法”應用到高職口語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反饋,發現了應用過程中的難題,并提出了解決的思路。由于對這一教學方法應用的時間短,筆者的課堂教學設計還不夠成熟,課堂教學中的很多細節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期望本文對廣大一線外語教師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 (02):2-9.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06):14-22.
[3]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7(04):547-55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