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
摘 要:知識源于生活,任何一門學科都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高中地理也不例外,它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大到國防建設,小到農業生產,都離不開地理知識。因此,要想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率,教師就要聚焦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中,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世界中脫離出來,消除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陌生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效率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學習對生產、生活有用的地理。在這樣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將生活穿插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從而讓地理教學回歸自然、回歸本質,富有生活氣息,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實際應用價值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入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成功與否。有效的導入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聚集到課堂教學中,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高中地理中有很多與生活相關聯的事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之融入其中,設計生活化的導入,用鮮活的生活素材喚起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積極展開探究。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地理教材,發現生活與地理的契合點,并以此為突破口,設計生活化的導入,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環”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從學生了解的實際事物出發,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出示黃河斷流現象,課件上顯示在黃河下游的山東河段,有19年出現河干斷流,在引導學生從植被破壞、過度墾殖等方面分析造成斷流的原因后,教師提問:“黃河的水從哪里來?”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有的想到黃河的發源地,還有的想到大氣降水補給……教師抓住大氣降水補給引出新課的學習——水循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帶著興奮、疑惑進入新課的學習中,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試想,若教師采取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的方式提問學生“自然界的水循環是怎么回事”,就會架空學習內容,讓學生覺得猝不及防,不利于學習主動性的激發。這樣結合生活的導入,給學生心理、思維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很自然、順理成章地得出與之相關的知識。
二、課堂情景生活化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理論說教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不利于對知識的主動學習。因此,教師可以把枯燥單一的知識內容寓于豐富的生活情境中,讓知識靈動飽滿,更易于學生主動接受。
以高中地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一課為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現代交通運輸的方式和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了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主要因素。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他們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充分理解、感受和體驗,并把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對知識全面深刻的理解。如在學習“各個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這一環節時,教師設計了具體詳細的情境:(1)從合肥到北京開會,當日下午到達。(2)從大連運300萬噸的鋼鐵到上海,不急用。(3)從廣州運8噸活魚到增城。讓學生為每個情境選擇一種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這樣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就會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并能根據不同的特點靈活運用。相對于機械地向學生傳輸理論知識,這種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更能體現地理學科生活化的特點,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機械呆板的特點,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地理學習的實際運用價值,使得課堂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內化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拓展。傳統的作業布置,教師以題海戰為主,讓學生在大量的練習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誠然量變會引起質變,但也容易激起學生的厭煩情緒,打消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甚至為了完成任務應付了事,讓作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一方面激發學生作業練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單元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目前人類面臨的兩大環境問題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差異,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調查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存在的問題,并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不同國家的環境問題,從而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總之,生活化的地理教學真正彰顯新課改倡導的人本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得地理教學方式豐富多彩,有效推動高中地理的教學進程。
參考文獻:
[1]張明干,胡建榮.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
[2]張日安,范小華,黃雨青,等.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的教學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九卷)[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