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潔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素質已然成為我國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品質和基本素養,公民擁有良好的法治素養也已然成為我國落實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因此,政治教師必須積極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積極落實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進一步有效提升我國公民的法治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法治素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素養是我國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一種意識、態度、品質和能力,它是法律知識、法治思維、規則意識、法律精神、法律價值觀念等要素的綜合體。而擁有一定法治素養的人能夠在生活實踐中靈活地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相關策略。
一、有機融合三維目標,設置一定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高中政治的教學活動時,要有一定目的性地將三維目標的設置與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法治素養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政治核心素養有機融合。在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的同時,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總目標[1]。并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相關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學生的法治思維以及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作為自身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
除此之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在教學生成環節,還需要著重在預設環節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法治思維以及法理價值觀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一定的法律知識時,有效提升自身的法治情感,進而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以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引導自身進行生活實踐。
二、突出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解讀教材文本
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開展高中政治教學的相關活動時,有時候會出現不能很好地利用高中政治課本的現象。比如,教師在進行經濟生活的教學時,可能會單純地把經濟生活中的有關勞動者維權、市場秩序以及市場規則作為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切入點。而在進行政治生活的教學時,只會把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契機局限在依法治國體系的知識中。等到學習哲學生活的時候,又會把部分與整體的聯系這一部分的知識作為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重點突破口。這種教學方法明顯是對高中政治教材研究得不夠透徹的表現,對高中政治的課程要求把握得不到位,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理解得不夠深刻的表現。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鉆研課本,不斷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能體現相關法律知識的內容,不斷探索教材中能夠反映我國當前的法治理念的內容,不斷尋找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那一部分內容[2]。然后再立足于課本,圍繞課本上的內容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積極以教材里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對那些隱藏在教材中的法律知識、法治價值觀以及法治規則進行適當的強調,并盡自己所能,在此基礎上對相關的知識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善于將與憲法相關的知識作為補充內容滲透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為自己的教學內容通過尋找適當案例進行解說的形式找到一定的憲法依據,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憲法信仰。
總之,政治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教學工具和課程資源。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有條理、有目的地整合教材知識,隨心所欲地駕馭教材、利用教材,為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教師在利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盡量避免唯教材是從,否則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三、利用具有社會性的新型素材,整合教育資源
政治作為一門與時事新聞有著很強關聯性的科目,需要學生對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在構建新型的具有開放性、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時需要熱切關注現實生活和當前階段的國際形勢,聚焦社會上出現的熱點話題,在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其相關的認知體驗的基礎上,采用聯系實際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不斷提升自身政治課堂的生命力,進而進一步提升自己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3]。當然,教師在利用具有社會性的新型素材時,也可以從近幾年的政治高考題中擷取靈感。
另外,教師在進行法律資源的選擇時,需要注意讓自己選取的材料能夠形成一定的正反對比。也就是說,教師既需要選取具有正面意義的素材,也需要利用一些負面的素材警示和告誡學生不要做某些事情。因為,教師如果回避那些負面材料,就會導致學生很難體會到真實的現實生活。不過,教師在利用這些負面信息進行講解時,也需要堅持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問題,以避免學生受到這些負面信息的影響,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偏激、負面情緒。
比如,教師在以某明星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的熱門事件作為講解公平正義和法治素養的切入點時,既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學術造假對辛苦的200萬在讀博士生和研究生的不公平不公正之處,讓學生對當前的論文抄襲、學術不端現象的社會現實有一定了解,又需要讓學生理解這只是社會上一小部分人的做法,絕大多數的學者仍舊在兢兢業業地趕著寫論文、搞學術。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類似的正反分析對比,讓學生更好地辨別是非,了解法律準則。讓學生在相對更加開放,更加生活化的政治課堂上,對社會上大量的時政資源以及當下的社會問題展開自身的思考,進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歸納邏輯思維能力、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法治思維理念,使得學生擁有能夠通過法律武器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
四、落實實施法治教學的新模式,實施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教師在開展政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當前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能力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和活動議題,設計與政治相關的問題,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小組或班級的合作探究中進行仔細的體驗,進而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一定的升華,之后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通過落實實施“情景—活動—體驗”的法治教學新模式,落實新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4]。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觀看相關的“憲法宣誓儀式”“價格聽證會”以及與“法庭”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對這些情景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進行模仿演示,為學生學習法治提供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法律的尊嚴。總之,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體驗相關教學內容,進而升華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并自覺地產生自身對法治理念的崇尚之情。
五、積極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落實教學評價
筆者認為,教師在開展政治教學活動時需要積極、有效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法,在考查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記憶、理解的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對題目的回答是否能夠將教材中的相關法律知識進行整合應用。除此之外,教師更需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觀察,判斷學生能否自覺遵循各項法律法規。能否在生活中落實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是否具備合格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總之,教師需要積極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有效落實教學評價,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
當然,教師在落實教學評價時,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使得自身的法律素質得到提高,學習一些與教材知識相關的法律條文,提升自己將法律條文融入教學過程中的能力。這樣一來,教師就能有效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捉襟見肘”的尷尬,為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比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如果發現有學生有不良行為,就需要在查閱相關法知識,利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識對學生進行嚴厲教導,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道德錯誤,更是一種足以觸犯法律的錯誤,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糾正學生的錯誤時,需要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糾正,以防止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總之,教師在落實教學評價機制時,需要積極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在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質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素質。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是政治教師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效利用自己掌握的法治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升學生的現代法治意識。因此,這是教師政治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羅華蓮.高中政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7):71-72.
[2]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7):25-27.
[3]胡昕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18.
[4]史俊華.思想品德教學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實踐策略[J].華夏教師,2017(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