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關鍵詞】 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原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64—01
國學經典是我國的文化精髓,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主動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這有利于學生汲取優秀文化,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面,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就國學經典誦讀實踐方面進行分析,以期能為相關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借鑒。
一、誦讀國學經典應遵循的原則
1. 鼓勵。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鼓勵學生,切不可盲目地批評學生,盡可能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誦讀國學經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自主。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基礎,鼓勵學生主動誦讀教師安排的篇目,同時還要自主選擇我國優秀經典著作進行誦讀,如此學生能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面,而且還能形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最終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
3. 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以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特點選擇科學誦讀經典的方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誦讀能力差異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取得進步,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提升誦讀經典效率的策略
1. 重視師生泛讀,激發學生誦讀熱情。好的方法能提高我們做事的效果,教師要想在誦讀經典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要掌握形式多樣且有效的誦讀方法:(1)教師泛讀。從我國的國學經典來看,大都屬于文言文,這與現代文的誦讀方法有著很大的區別。但小學生年齡小,因此也很難體會文言文表達的情感。若教師在教學中能以恰當的語速以及恰當的情感給學生進行泛讀,那么也能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誦讀。以教學《春曉》這首詩為例,筆者以抑揚頓挫的節奏給學生們泛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個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們小聲跟讀,并于課本上標注相關的節奏,觀察教師在朗讀過程中的神情,體會這首詩表達的情感。(2)學生泛讀。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此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應在聽取教師的泛讀之后試著獨自朗讀。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出班級內喜歡朗讀的學生進行泛讀,且鼓勵學生在自我情感的體驗上適當發揮。在此之后,師生共同探討朗讀的學生情感是否把握到位,讓學生在互評中把握自身對國學經典的情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 開展誦讀活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已經加入國學經典誦讀環節,其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激起學生誦讀興趣,讓學生從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年齡段以及誦讀的內容為依據,開展富含趣味性的、有效的國學誦讀競賽活動。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可以開展“千古美文”誦讀比賽,古詩文名句填空比賽、詩歌表演賽等,讓學生在玩、動的過程中逐步體會我國國學經典的趣味性。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開展誦讀比賽,還可以通過物質獎勵調動學生的好勝欲望。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比賽中也能得到進步,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濃厚興趣,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此外,學生在誦讀中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我國國學經典的熏陶,這無形之中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3. 拓寬誦讀渠道,提高教育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應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不斷拓寬學生的誦讀模式與誦讀渠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如,可以在班級墻壁或學習園地內粘貼誦讀內容,增強學生對誦讀國學經典的認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以及良好的誦讀習慣。學生在誦讀初期大都不能很好地參與到誦讀經典的活動中,但是在長期的誦讀之后學生會逐步體會到國學經典的魅力,從而產生強烈的誦讀興趣。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筆者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國學經典的閱讀內容,逐步增加學生誦讀經典量,提高學生誦讀效果的同時,也能充分發揮我國國學經典的作用。此外,教師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誦讀表現力,讓學生在誦讀中逐步展現自我,形成良好的誦讀氛圍,互相交流優秀的經典,以此拓寬誦讀渠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高度重視并不斷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誦讀中不斷完善自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此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效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