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薇
【關鍵詞】 名著導讀;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65—01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在“大語文”的教學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學在強化名著導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名著導讀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探究,要教學生能學、會學,進而在“學以致用”中將名著導讀中汲取的文化營養運用到閱讀學習中,不斷推進學生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為此,《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名著導讀通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精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因勢利導中實現了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實踐獲得的資料和知識可以直接沉淀為學生的知識底蘊并內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這也為構建以生為本的閱讀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一、推薦閱讀書目,指導健康閱讀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曾提出要“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其中也對小學生的閱讀書目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名著導讀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注意為學生的閱讀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導,可以推薦一些閱讀書目,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針對性閱讀,同時也便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在集中閱讀和對比閱讀中營造積極健康的閱讀氛圍。在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立足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認知規律和思維水平,要因材施教,審時度勢地進行閱讀書目的科學篩選,既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閱讀水平,又要讓學優生能夠繼續深入挖掘更多更好的書籍營養。此外,在閱讀書目的推薦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和知識水平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書。低學段的學生應側重于繪本、童話、語言故事的閱讀,在古詩選擇方面側重于五言律詩的學習,在古詩內容上側重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內容。如,在國內文學的閱讀由《三字經》《弟子規》到楊紅櫻的《親愛的笨笨豬》、孫幼軍的“小布頭叢書系列”中的《小豬唏哩呼嚕》等,國外文學作品則是側重于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愛心企鵝》《猜猜我有多愛你》,還有《安徒生童話》《愛麗絲漫游奇境》《大人國小人國》《伊索寓言》等,這些推薦的書目比較適合低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興趣。
二、鏈接文本教學,活用閱讀知識
葉圣陶先生提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在名著導讀的過程中,教師在鏈接文本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本內容的導向作用,在緊扣文本內容和思想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整合名著內容,在導讀中實現與文本內容的對比學習,實現文本知識學習的拓展和延伸。
三、開展讀書活動,內化閱讀素養
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為此,在小學讀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在幫助學生明確讀書范圍的基礎上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在集中學習和廣泛學習的整合中,將名著內容進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并逐步實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在趣味伴讀、親子共讀、經典閱讀等讀書活動的開展中,要讓學生實現近距離的名著分析和探究,并將閱讀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將閱讀知識在活動的體驗和參與中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養。
四、實現讀思結合,升華閱讀水平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小學名著導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閱讀與思考的有效整合,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對于閱讀的理解和感悟。要實現讀思結合,主要是通過寫閱讀筆記或者讀后感、批注等形式進行名著導讀的深入開展,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通過引導學生邊讀邊寫、邊讀邊記,實現對閱讀內容的再加工、再升華。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時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例如,在小學高年段學生的名著導讀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要學會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不能“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在《魯濱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格列佛游記》《哈利·波特》等一些充滿探險和幻想色彩的作品的閱讀中,引導學生的思考要立足于現實和科學的基礎上實現讀思的科學結合,不可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更不可隨心臆想,要科學、合理地思考和想象,要明確“藝術來源于生活”,對名著作品的分析、理解、思考和創新也必須根植于生活實際。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