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琰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68—01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體,講授方式也比較單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有的問題對小學生而言非常難理解,再加上課堂上又缺乏主動性,學生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加強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尋找解題思路。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而且師生之間通過互動還可以加深感情,拉近距離。
一、情境教學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造適宜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內容的學習中來。
以教學“加減法”一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日常生活情境。如,在超市中,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有的學生扮演顧客,有的學生扮演收銀員,讓收銀員計算顧客購買商品的總價錢。超市購物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個場景,這種場景不僅會使小學生產生親切感,而且還可以有效幫助他們將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如,在學習“商的變化規律”時,剛上課,筆者就從口袋里掏出12塊糖,把這些糖平均分給第一組的6個同學,讓學生看看第一組的每個同學分幾塊?怎樣列式,結果是多少?筆者又拿出12塊,現在24塊,平均分給這6個同學,怎么列式呢?結果是多少?讓學生觀察后,總結結論:被除數擴大多少倍,除數不變,商也擴大多少倍。用同樣的方法增加學生人數,糖的塊數不變,總結出結論: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多少倍,商就縮小多少倍。
二、巧設問題
在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巧設一些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往往只是簡單地學習一些計算方式或者定義,一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此時,就需要教師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以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如,教學“分米和厘米”的相關內容時,筆者沒有開門見山地講知識點,而是先出示:早晨我們從20厘米長的床上起來,將150分米的被子疊整齊,然后用12厘米長的牙刷刷牙,最后吃掉20分米長的面包。當讀完這一段話后,學生們就開始討論,找出其中的問題。以上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學生很容易能找到不合理之處,而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這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對生活的一種切實體驗,也是學生進行日常生活的知識基礎。學生對長度單位概念先是有一個基本了解,經過思考、觀察、運用、體驗一系列活動,最終牢記于心。
三、錯誤利用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犯錯。若有效利用這些錯誤,就能將之變成寶貴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在糾正學生錯誤的同時,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提高學習效率。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和總結學生的易錯點,根據學生的錯誤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及時對學生加以引導,以確保學生對知識的透徹理解。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時,教師可利用現實中呈三角形形狀的事物進行講解,讓學生說出每個角大約的度數。學生有的說60°,有的說是120°或者130°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度量,或者是讓他們分小組互相交流,得出正確答案。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使他們把所學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架構中。
四、師生互動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已根深蒂固,課堂教學氣氛往往比較嚴肅。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發言,師生之間很少有互動活動。鑒于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輕松獲得知識。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中,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界定討論范圍,避免學生偏離討論方向。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對學生討論后的發言,教師要予以鼓勵,并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補充和總結。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