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霞
摘 要:討論教學法是一種非常適用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其具備著極為顯著的應用優勢。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以討論方式活躍物理課堂教學的氣氛,有效滿足各層次初中生物理學習的不同需求,達到提高他們物理學習的自信心及高效學習的目的,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初中物理;討論教學法;課堂教學;有效應用
討論教學法的應用,可以使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更具生機與活力。此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能夠引導全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其在提升物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下面結合自己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談談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注重于物理教學重點和難點展開討論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采用的討論教學法,主要是針對各種內容全面展開,尤其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非常適合采用該種教學方法來深化學生的認知與理解。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抽象、認知和理解難度相對較大的內容。對于初學者而言,若想深入領會其中的內涵和要點,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就該部分內容而言,我們可以嘗試著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比如,通過創設好的問題,促進學生交流合作,讓他們在合作討論過程中對概念、難點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采用討論方法,不僅可以將原本比較枯燥和乏味教學內容詳細講解出來,而且可以活躍思維和課堂氛圍,進而化解教學難點。
我們在初中物理“摩擦力”一節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和學生會感覺該節內容以及相關概念非常難理解,若老師直接講解概念,則課堂會非常的枯燥乏味,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先讓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靜、滑動以及滾動三種摩擦力的區別是什么?怎樣區分各種摩擦力,各舉兩例說明?從應用效果來看,通過討論學生不僅可以有效分解教學內容,而且能夠對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于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討論教學法有效應用于物理典型問題
討論教學法可有效應用于典型的問題探討,對于初中物理中那些典型的問題,老師應當進行重點講授。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可將知識講授結合討論教學模式共同應用,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應當適當穿插一些學生討論的部分,以此來活躍他們的思維,并且促進他們對所需知識的認知與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在集中討論教學過程中,應當給學生提供一些機會,令他們及時提出存疑之處,通過討論和釋疑,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這樣可以使物理教學更有針對性。
我們還以“摩擦力”教學為例,教師先給學生列舉以下例題,“將書本緊緊地壓在黑板上,令其靜止不動,我們用力的示意圖法將書本受到的力表示出來?!痹诖诉^程中,多數學生能夠分析出手壓書對其產生的壓力、書本自身的重力,很少有學生能夠注意或者分析出黑板對書本的摩擦力和支撐力。這對學生而言,確實是一道很有難度的物理題目,為此我們應當通過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以此來強化他們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我們可以提問:“書本受力是否平衡?壓力與重力大小是否相等?”經過討論,學生可將書本受到的四個力準確地畫出來,并且能夠準確解答問題。此外,對那些代表性、典型性問題,老師可采用討論教學法對教學問題進行深化解答,引導學生對典型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究,各個突破難點。從教學實踐來看,該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而且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三、于物理實驗過程中進行討論教學活動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討論教學模式展開教學活動。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實驗原理的認知和應用時教學的關鍵所在,對設計的實驗步驟也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學生在實驗時,如果遇到疑難問題,我們也可以組織他們進行交流討論,讓他們能夠對重點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在此過程中,老師應當適時加入討論活動,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糾偏、引導和點撥。
我們在平面鏡成像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展開時應當先讓學生討論“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原因?若直接用平面鏡進行實驗,則成像效果是否更好?”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利用平面鏡做實驗,虛像位置不容易確定。再如,在實驗時還可引導學生對“讓玻璃板為什么與桌面保持垂直?”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自然會想到可以通過實驗驗證一下,“如果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就會影響在桌面上的成像。”通過討論,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能夠引發他們的深入交流和探究。這是一種可以有效推動實驗教學的方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討論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物理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和效率,效果非常的顯著,值得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黃文麗.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5(9).
[2]王錫.關于初中物理課堂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構建分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