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拴鋒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41—01
初中是學生獲取知識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遠,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時代的要求,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本文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出發,淺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與意義。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1.雖然國家大力倡導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但在考試與升學的雙重壓力下,考試內容以外的知識很少得到學校的重視,尤其像語文這種課程量本身就比較大的學科,根本沒有額外的時間去貫穿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這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是非常不利的。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與實踐更是難上加難。
2.學生面臨升學,急于提高數學英語等學科的成績,對語文學科本身就比較忽視,更別說獲取課程之外的傳統文化知識。還有就是新科技的發展讓中學生形成了網絡依賴,上網玩游戲占據了中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他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陌生。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兼顧學生的語文成績,還要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在教學中,實現完美契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發揮到極致,筆者的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持語文課堂是主陣地。對于中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是他們接受知識洗禮,文化熏陶的最直接的源泉。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的知識,讓學生能全面理解文化內涵。首先,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的來源,大聲朗讀古典詩歌等,逐漸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熟悉度與認同感。其次,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詩經》中有對古老中國子民情懷的理解;唐詩中有對文人風骨的提煉;小說散文中有對主人公優秀品質的挖掘等。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專業素養,將傳統文化的內涵生動地講解給學生,積極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教材與課外讀物相結合。語文課本是專家精心編纂,細心研究的讀本,其中所選篇目極具代表性,有良好的實踐意義。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深挖教材,深挖內涵,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篇目。除此之外,課外讀物是必不可少的,課標推薦讀物要認真研讀,汲取要義,教師應讓讀書充滿整個語文教學,讓傳統文化的氣息熏陶每一個學生。
3.合理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資源。現代多媒體技術已進入課堂并發揮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定期給學生播放經典國學講座、傳統文化講解視頻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認同傳統文化。
4.文以載道,學以致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最重要的,課堂教學的滲透,文化內涵的理解落到實處才是最終目的。語文課堂承擔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同時也應該讓傳統文化對語文課堂有反饋作用。學生可以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閱讀體會、讀書筆記等在課堂上展示,豐富課堂意義,提高寫作水平,充實空虛的內心。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讓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山川、熱愛文化經典的情感。一方面,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2.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豐厚的文化積淀,會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感情,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正好彌補枯燥的標準化考試使學生對語文產生的距離感,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彌補語文教學的缺陷,豐富課堂內涵,促進語文教學更加完善。
3.加強學生的閱讀意識。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
初中是小學到高中的重要過渡期,是汲取文化養分的重要期。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可以讓初中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可以讓初中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健全人格。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有必要的,是勢在必行的,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