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鴻
摘 要:以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初中美術教學現狀,從指引學生進行寫生訓練,欣賞訓練,鼓勵學生創新藝術表現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美術;美術教學;創新意識
美術教育是初中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有效渠道。美術教育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意志、思想等方面有著重要影響,通過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性情進行陶冶,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復合型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情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針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進行深入分析。
一、指引學生進行寫生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進行寫生訓練,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進行寫生,進而激起學生的創新欲望[1]。繪畫屬于藝術創作,而藝術又貴在創新,但是創新的靈感和環境之間有著非常親密的聯系。若教師把學生禁錮在教材和教室中,讓學生閉門造車,學生的創新思維會受到嚴重阻礙。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在初中美術教材中,涉及較多內容需要學生走進大自然進行觀賞。經過活動與觀察,學生可以從根本上理解和認識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自然現象和現實生活中的趣味場面,都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并且還有助于激起學生探索自然美和描繪自然美的情趣。
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春天的暢想”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對春天進行欣賞、感受、解讀、品味,指引學生對春日景象進行觀察和記錄,使學生可以通過具象或者是抽象的方式對春天進行描繪。
二、指引學生進行欣賞訓練,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在初中美術教材中,會涉及一些欣賞課。通過欣賞課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創新意識的教育與學生的審美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2]。因此,在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作品展示給學生,指引學生進行欣賞和討論。在課前,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準備,在課堂上有目的地把藝術作品介紹給學生,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畫面內容、內涵語義,進而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藝術共鳴。部分教材中沒有做過多介紹的作品,教師需要精心準備和制作,使學生在欣賞訓練中,有效調動自身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解“豐富多彩的亞非拉美作品”時,該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美術發展歷史、美術作品中展現出來的社會風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把“受傷的野牛”“獅身人面像”“武士像”“垂死的獅子”“太陽金字塔”“吳哥窟石雕像”“神奈川沖浪圖”的圖片播放給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些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入手,讓學生結合圖片,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和評析,進而使學生對藝術作品背后蘊藏的歷史故事進行深入了解,讓學生對當時藝術作品和背景包含的意義進行掌握,進而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在該過程中,學生對立體作品的藝術美感進行了感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鼓勵學生創新藝術表現,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情趣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繪畫實踐來提升的。藝術創作的原則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藝術主要在創新[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指引學生通過創新的形式對藝術作品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把教材中的范圖和教師的范畫作為參考,避免學生出現照搬和重復的現象,進而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自信心,積極主動地進行創作。
例如,在講解“插花”“擺件巧安排”“漂亮的手工燈飾”“裝飾畫”時,教師可以先把相應的知識講解給了學生。然后,教師再把教材中的范圖以及教師制作的藝術作品展示給學生,指引學生進行欣賞。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盡量不要出現雷同和重復照搬的情況,通過自己構思和設計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大膽進行設計和創新。有的學生通過身邊廢棄的塑料瓶進行了手工燈飾的制作,有的學生利用多種花類品種進行了插花創作,有的學生通過對稱式的構圖創作了一幅裝飾畫。長此以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且還可以使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并且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對新型教學模式進行合理運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妍.初中美術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
[2]周雙熙.初中美術教育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204.
[3]吳玉麗.試析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學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