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芳芳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54—01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但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生遠離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顯得尤為突出。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
一、通過誦讀經典蒙學默化啟蒙教育
誦讀傳統經典文本,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唐詩宋詞、四書五經中的經典文段。這類經典文本是中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的啟蒙書,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小學教科書。比如《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每句話都有故事,也有深刻的含義。引導學生在課前和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要求每日一句,能夠使學生知道這句話內在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包含的為人處事的方式與道理。《弟子規》則時刻警醒學生做人要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古今有名的學者都談到幼年時期讀過的這些啟蒙書,以及這些書對他們今后的積極影響。誦讀、記憶這些經典文本會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努力、拼搏,讓他們的人生綻放光彩。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識記,提高愛國情懷,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二、在詩歌教育中增進民族文化自豪感
前面說到唐詩宋詞,這里推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背誦《千家詩》,或者《少兒古詩故事》類的選本。例如在古詩教學方面力求感悟詩意,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對古詩內涵的整體把握,備課時精心尋覓能夠詮釋古詩或有助于學生理解感悟古詩的情境或畫面,輔以相關的背景知識或故事鏈接,再配以經典的古箏名曲。教學時優美的畫面欣賞,典雅的樂曲縈繞,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誦,豐富生動的背景故事,都能深入淺出地詮釋古詩的內涵,使學生在沉醉之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走進古詩。要想實現傳統文化對學生精神的引領作用,我們就必須抓住文本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契機,適度拓展,利用傳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質去觸發學生的情感,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只有這樣,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樹人鑄魂的重要人文教育資源。
三、 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有效進行文化熏陶
鼓勵學生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搜集與節日相關的故事、名言警句,組織專題課內探討活動。比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包括中秋節有哪些別名,中秋節的來歷,哪些著名人物寫下了與月有關的詩詞,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又有哪些。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吟詩詞、賞明月、吃月餅……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以達到涵泳文化,潛移默化的目的。
四、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和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多參加和傳統文化相關的興趣小組,結合“三進校園”的活動,在學校舉辦書畫展、開展“文房四寶知多少”、國畫知識講座、軟筆書法天天練、剪紙等和傳統藝術有關的活動。通過課內外的有效結合滲透,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大量接觸傳統文化,既鍛煉了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促進了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到了祖國傳統文化的豐厚與博大,增進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種情感將成為他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原動力,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能夠把傳統文化教育永遠繼承下去,那傳統文化一定會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和持久的發展動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