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
【關鍵詞】 初中化學;演示實驗;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85—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學生建立化學感性認識、積累化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能在生活中給予應用。因此,化學實驗在初中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而實驗操作的簡易程度以及實驗現象是否明顯、是否易于觀察等都是課堂實驗的關鍵。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優化實驗現象,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些演示實驗現象不明顯,不利于學生的觀察認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項任務。當實驗現象對于學生來說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時,應考慮及時整改實驗方案,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能把演示實驗做得干凈利落、現象明顯、趣味十足,就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演示實驗中,在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時,要驗證蠟燭燃燒的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課本在設計實驗時可以達到驗證試驗現象的目的,但該實驗對學生的影響力不深。為了加深學生對該實驗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質的認識,可以將實驗中的兩個燒杯換成冷而干燥的集氣瓶,實驗時將集氣瓶罩在蠟燭火焰的上方,待內壁出現水霧后,取下集氣瓶放在桌上,蓋好玻璃片然后在集氣瓶內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這樣設計實驗,學生易于掌握,也加深了印象,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率。
二、 改進實驗器材,增強演示實驗的效果
隨著教學的深入,對實驗現象不明顯或實驗難以成功的演示實驗,就要求教師能在教學中積極解決這個問題。對于不易成功的實驗,教師可適當地進行改進、增補,更換實驗器材,再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一節中,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持續時間短,不利于學生一一觀察。本人經過探索,將引燃鐵絲的火柴梗換成了無水乙醇。用打磨光滑的細鐵絲繞成螺旋狀,再壓平。實驗時用坩堝鉗夾持鐵絲,在無水乙醇中蘸一下,使鐵絲上留有一定量的酒精,點燃鐵絲后放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發現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實驗現象非常明顯。此實驗操作簡單,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以上的實驗明顯增強了課堂效果,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鞏固了所學知識,也教育了學生對待科學應尊重客觀事實,培養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定量實驗藥品,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化學實驗過程中總是伴有物質生成,這些產物中許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質,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教材上設計的實驗,是為教學現象明顯而設計,大多實驗產物有危害性。因此,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前提下,我們應盡量定量實驗用量,這樣既能達到實驗效果,又能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對于實驗中提出的“少量”、“適量”等籠統的描述,學生很難把握藥品的實際用量。
如《分子和原子》一節中,要用實驗來驗證分子不斷運動這一事實,課本上設計了三個對比實驗,實驗現象明顯。但本人覺得這樣設計的話,需要的時間長,課堂時間不允許,且氨水揮發出來的氣味大,污染環境。可以將此實驗進行以下改進:找一個50ml的集氣瓶,里面注入2ml濃氨水,瓶口蓋一張用酚酞溶液浸濕的濾紙,數秒后會看到濕潤的濾紙慢慢變成紅色,可以得出結論:由于氨分子的不斷運動才使濾紙變紅。這樣實驗變得直觀,節約氨水用量,節省課堂時間,且學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實驗現象,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培養對化學的良好興趣,又可以激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探究欲望。
四、突破實驗限定,培養創新思維
對于課本中重要的且難理解的知識,教材中雖然安排了實驗,但實驗的數量少,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鞏固新知識,還需增加和補充新的實驗。通過實驗,才能讓學生更直觀、有趣、醒目,又能與知識相聯系,學生感受很深,這樣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聽”的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它也為學生提供準確、鮮明、生動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