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智
摘 要:在線互動課堂教學的實施,為城鄉教育均衡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使城區優質資源與農村薄弱資源巧妙銜接,跨越了時間、空間、場地、人力、物力、資源的局限,語文互動課堂教學以參與面廣、設計范圍大深受教師的歡迎與喜愛,在組織德育活動、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實踐調查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作用。但如何落實好每個環節,減少教學的利與弊就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大事!
關鍵詞:互動課堂;利與弊;作用;成效
互動課堂使用以來,給老師的授課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讓課堂變得高效化、快捷化,也讓課本中的內容能夠直觀展現在學生眼前。為推動在線互動課堂的深入應用,解決一線教師使用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我校針對一年多互動課堂的實際使用教學,征求全體教師意見,梳理匯總了以下內容。
一、在線互動課堂的教學優勢與劣勢
首先,是上課狀態的改變,與班級上課不同的是,在線互動課堂可能關注不到每位學生,而對于一些平時就不怎么喜歡回答問題、與老師互動少的學生來講,反而成為一種逃避的好方法了。緊接著就是肯定會遇到“卡”的問題,對于農村的孩子而言,通信設備網絡設備都不會很齊全或者說很及時,總會有部分同學的網絡狀況達不到在線互動的要求。其次,上課的老師要多分享經驗和方法,因為這畢竟是一項較新的授課模式,我們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共享很重要。最后,在線互動課堂是推動區域內教育均衡的一種有效方式,它運用網絡信息化手段,使薄弱學校之間實現了教材、課程、課時、管理四同步,促進了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動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二、關于在線互動課堂的探究
(一)科學探究是否就等于創新課堂
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學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識點都應該通過探究的方式來獲得呢?是否都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獲得知識?傳統教學方式真的要被全盤否定嗎?
(二)拼起課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學習的主動性,隨著課改的深入,小組合作學習逐漸走入課堂。上課時“把課桌拼起來”“同學們圍在一起”就是合作學習嗎?合作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正確的合作學習界限是什么?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熱熱鬧鬧,不顧其背后的放任、隨意和低效,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那么,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三)教師提問是否就等于教學互動
教師把大多數知識點以提問的方式呈現出來,課堂教學以學生看書和教師提問為主,認為師生間的互動就是提問。課堂提問的確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但是,課堂表面的熱鬧氣氛并不等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評判教學質量的重點在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是否掌握知識點。所謂互動型教學,指的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交互影響和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它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目標。
三、在線互動課堂使用存在的問題
考慮到部分家庭的實際網絡情況可能會出現音、視頻傳輸速度慢,影響課堂效果。有時音視頻不清楚或無聲音,影響到互動課堂師生的教學情緒。
校際學生水平不一,很難因材施教。如果教學內容太多、難度太大,學困生可能吃不消;如果教學內容太少,過于簡單,可能又出現學優生“喂不飽”的現象。
除了參加過專項培訓的技術管理員外,其他老師還不能嫻熟地操縱設備設施,達到得心應手地使用程度。如管理員上課不在時,可能會引起這堂課的錯失或找管理員來操縱設備,最后造成兩堂“半節課”的不利現象。
教師不能實現電子白板“一板兩用”,仍然擺脫不了在黑板上書寫的習慣,白板只起到相應的演示功能;教師在課堂上忙于操作課件,在線互動課堂沒有讓教師從課件編輯、制作、操作中解放出來。
學生的網絡質量得不到保證仍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師與學生進行多步驟、多層次互動,還有一定的困難,有部分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網絡有延遲,無法保證每個學校網絡正常狀況。和學生互動占用時間多,但是不互動又保證不了教學效果。
四、在線互動課堂使用建議
第一,在線課堂如果能對網絡網速要求低一點這樣可能對農村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均衡學校之間的資源,加強在線互動課堂教學示范引領,最好是分不同科目進行示范,強化教師應用實際,而不是只停留在簡單的流程操作。
第三,形狀太少,設計過程太麻煩,需要從好多地方復制粘貼,希望再多添加一些素材。
第四,備課局限:游戲種類少,且很單一,很多時候不能和視頻、音效等相結合,缺乏趣味性。課件制作花費時間較多,保存上傳效果差,不能及時同步。
第五,互動課堂的資源單一,提供更多配套教材的微課、資源、習題等便于授課教師調用,建議增設在線搜索。
對于當前的網上教學,從教師到學生都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過程,隨著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新鮮感的逐漸褪去,同時課程本身難度的逐漸凸顯,如何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而不因為學業難度大而產生倦怠情緒,這是從教學管理者到每名任課教師都需要進行研究和思考的。為了能達到全面的、真正意義上的在線互動,教師不僅要總體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觀察和理解的程度,在考慮前端教學的同時,更要考慮到后進學生,從而形成整體上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