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對于提升與強化當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及教師都應當對此予以充分重視。本文闡述了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同時分析了音樂教育對思政教育的意義,從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內容以及高職院校氛圍的角度出發,重點討論了有效融入音樂教育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一、引言
我國是禮儀之邦,古琴更是我國古代六禮之一,君子必學。周朝的禮樂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音樂培養人民的愛國思想。可見,音樂對人們思想道德具有重要影響,用音樂培育人的思想自古有之。在當代,高職院校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把音樂融入其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梁啟超提出,詩歌音樂是精神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培養國民品質的有力武器。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即音樂教育對思政教育有促進作用。一則,二者的教育對象都是人,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屬于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教育層次性、階段性鮮明,二者相互影響。音樂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何為美,思政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何為善,美和善都是一個人最本質的品質,是高尚情操、人格的骨架,二者密不可分。二則,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二者情感互融。音樂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感性的一面,思政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理性的一面,不論是哪一種教育都需要使用語言文字去表達,從學生的情感入手。若高職院校依舊遵循傳統的二者相分離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在美與善、感性與理性等方面實現內部的和諧統一[1]。因此,有必要把音樂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讓理性的思政教育借助音樂教育感性的平臺實現思想的飛躍,讓學生在音樂營造的氛圍中感受到思政知識的獨特魅力。
三、音樂教育對思政教育的意義
(一)基于審美情趣
音樂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音樂通過藝術表達方式可以刺激學生感官,喚醒學生理性思維,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還能夠提高自身藝術素養。例如,《我的祖國》這一曲目,層次結構分明、富有美感,且飽含作者對祖國、家鄉濃濃的熱愛之情,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該曲目,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二)基于集體主義精神
音樂存在眾多表現形式,既有助于實現個人價值,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例如,合唱、齊唱等音樂活動,就需要學生密切合作,投入到集體演出中,發現音樂之美、合作之美。因此,把音樂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喚醒學生的集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置合唱環節,激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強化學生對團體的情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奠定基礎。
(三)基于愛國主義情操
音樂在人類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在發展、前進的過程中高尚精神、品質的精華。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播放《紅星歌》《長城謠》等飽含濃烈愛國主義情懷的曲目,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感受到偉大民族的召喚,樹立崇高的報國理想[2]。
四、音樂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通過改良教學體系融入音樂教育
想要保證音樂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后能夠達到相應的效果,需要采取音樂、思政充分整合的思政教育體系的總體教學綱領。思政教育體系包括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及考核評價等。結合思政教材內容新穎性、層次性、教育性等要求,進行優化改良。提高思政教學不同階段的聯系性、密切度,確保思政教育層層推進。同時,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都能夠對新時期下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觀、核心要義等有所體現,能夠起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精神品格的重要作用。在思政教學組織形式方面,應當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把音樂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中。可以采取構建思政音樂平臺的方式,在平臺中納入如《義勇軍進行曲》《國家》等音樂作品,在平臺中創建交流模塊,鼓勵學生討論、分享,從音樂出發展開思政評價。這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還有助于思政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方向。
創新思政教學體系之外,高職院校還應當倡導廣大思政教師改良教學方法,結合思政的音樂式教學體系,以學生為本,應用現代化教學技術。例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等,將學生被動學習思政知識的情況轉變為主動學習思政知識,同時注重發展學生個性。思政教育絕非禁錮學生思想,其重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使其在正確的道路上個性化發展。
(二)通過優化教學內容融入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教學內容眾多,音樂欣賞也是其中之一。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音樂欣賞更多是作為一種補充課程而存在。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點,通常音樂欣賞也蘊含著濃濃的思政氣息。可以適當地把音樂欣賞教育內容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內容中。在融合過程中注意合理編排教材,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有側重地在不同思政教學階段選擇有一定深度且蘊含相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等精神的曲目,深刻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印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教材內容優化的原則如下。
首先,關注音樂作品與思政教育內容的契合度,要求兼具思想價值與美學價值。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音樂,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感染、精神啟迪、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因此,所選擇的音樂應當至少蘊含愛國主義、勤勞勇敢、集體主義等思想道德內容之一。教師通過有效利用音樂闡述社會健康、積極、正面的人物、事例等,以升華學生們的心靈,使其具有心靈美,激勵學生努力向上、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3]。
其次,思政教學中融入的音樂教育內容應當趨于民族化與大眾化。我國由56個民族構成,不同民族的音樂其風格、色彩均不同,絢麗多姿、精彩紛呈。教材內容方面可以融入一些典型的民族曲目,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側重于應用這些音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強化其民族自豪感。
最后,融入音樂教育的思政教材,其本質仍為教材,因此必須保證教材的一體化、協調性。堅持“一綱多本”的教材內容優化原則,形成思政基本與輔助教材、線上與線下教材統一的局面,提高思政教材新穎性。
思政新型教學內容編撰完成以及教學體系建構完成之后,教師還應當注重改良與之相對的評價制度。具體而言,思政教學評價是指讓學生撰寫思想政治課程相關論文,以體現學生的思想動態,明確學生思政學習效果,對學生思政水平進行評價。但是融入音樂的思政教學,若繼續沿用傳統的評價方法則會出現難以體現音樂教育作用的困局,進而不利于師生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思政教育的意義。因此,必須改良評價。筆者認為,不能僅憑借卷面評價學生思政學習效果,應當采取以學生為主體,去表達、去闡述、去論述思政知識的內涵的方法。因此,建議思政教育教師在考評階段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主題演講課件,輔以相關音樂與社會熱點,結合思政知識內容,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學習進行有理有據的總結發言。具體表現方式為,學生結合思政某一方面的思想,制作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主題演講課件,教師利用上課前10~15分鐘供學生講述、討論,最后進行總結。將這一環節作為思政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該考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主意識,學生自己制作主題演講作品,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演講主題的理解。
(三)通過營造音樂氛圍融入音樂教育
馬克思曾說,環境創造人。可以理解為,積極健康的環境能夠培養人積極健康的精神,對人產生正面影響。高職院校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大舞臺,可以采取用音樂營造積極校園氛圍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對思政教育起到輔助幫助的作用。例如,院校可以以思想道德情操為主題舉辦主題音樂活動,并設置獎項,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再比如,定期舉辦音樂講座,講述各個民族的音樂發展史、音樂家成長經歷等,播放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歌曲。
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外音樂,播放與當今時代學生愛好一致,但是蘊含著豐富思想道德內容的曲目,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例如,可以播放《龍的傳人》《我的中國心》等。這類歌曲可以在短期內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但是隨著歌曲的停止,學生自行活動的開展,很容易快速淡化,往往難以在學生心理留下痕跡。因此,為了充分實現音樂教育促進思政教育的作用,還應當適當引入即使歌詞不鮮明,但是文化韻味深厚的古典音樂、輕音樂。例如,在課間,播放輕松的音樂,緩解學生緊張感,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午間,播放寧靜的音樂,幫助學生從一天的學習生活中走出來,提高平靜感。讓音樂貫穿學生一天的生活,發揮音樂積極的導向作用,自然而然,學生也會受到積極音樂氛圍的影響,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操,學會與社會、與自然、與自己和諧共處。
五、結語
高職院校音樂與思政息息相關,音樂對思政具有重要影響。在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音樂教育對于思政教育發展而言至關重要,這需要廣大人民教師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在內容、體系等諸多方面融入音樂教育的方法,進而助益學生高尚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楊雨佳.音樂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措施探究[J].戲劇之家,2019(20).
[2]劉焱.音樂教育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J].戲劇之家,2018(26).
[3]馬綺蔚.音樂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措施[J].北方音樂,2017(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職業大學贊助課題“高職幼教專業學生音樂類課程思政教育研究”(B-6)。
作者簡介:李世桐(1981—),男,漢族,天津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