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美花 高妍
摘 要:搞好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是高校貫徹和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基本要求。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于高效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隨著時代的變化,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戰。新的挑戰要求高校輔導員對思政教育模式進行重新定位并努力探討適應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的教育管理體系。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將重新思考“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育理念,立足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重新審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模式,探究“教育引導服務管理”這一體系的發展與突破。
關鍵詞:少數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導服務
一、引言
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成立于1933年,當時黨在江西瑞金創辦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并設立了政治指導員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后,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進方向。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方式已難以適用于當下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對于少數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與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旨在為少數民族院校輔導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條新的思路,進而探討少數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引導服務管理”這一模式的發展與轉向。本研究立足于少數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邊大學作為國家重點少數民族高校具有得天獨厚的研究環境,圍繞延邊大學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開展的調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希望能為今后民族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二、開展少數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考慮的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高校人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礎,以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適用于新時代背景下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順應時代的發展,正視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個人價值取向、班級校園文化環境及網絡輿論環境等多方面的挑戰,探索出一條適合少數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迫在眉睫。
(一)少數民族高校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少數民族高校的地域民族性在研究中是不容忽視的,以延邊大學為例,延邊大學作為坐落于以朝鮮族為主要居住人群的多民族聚居區的民族高校,有著獨具特色的社會環境。其中,朝鮮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接受漢族學校教育和或接受朝鮮族學校教育等諸多分歧。進入大學后,很大一部分的朝鮮族學生會面臨文化沖擊以及溝通交流困難等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其文化自信迫在眉睫。
為促進校內朝鮮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教育引導服務管理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始末,課題組教師進行了多方嘗試,最終找到了“語言”這把鑰匙。課題組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將朝鮮語版的《論語》推薦給學生研讀。將傳統文化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仁、義、禮、智、信”等精髓融會貫通,變抽象的政治理論為生動有趣且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新時代背景下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合理運用網絡社交平臺,將多種主題內容轉發至微信、微博,鼓勵學生制作小視頻為祖國、為母校獻禮,同時利用“e支部”APP進行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較為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在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時,不良網絡輿論阻隔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通過實踐,筆者提出設想,在合理運用網絡平臺的同時,防止獲取信息失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在學習生活中,教育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過濾信息的能力,輔導員及高校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并發揮網絡的最大價值。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問題的思考與探究
以人為中心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體系受到了學界的認可和推崇,這一趨勢啟迪高校輔導員逐步淡化自身的主體色彩,教師和學生應同時扮演主體和客體的角色。角色的轉變有利于輔導員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
研究組選取了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分析了近年來的就業率。在調查走訪過程中,項目組成員注意到未順利就業的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自我認知模糊、對未來缺少明確的規劃。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項目組成員進行了實踐。輔導員教師組織了部分學生參加MBTI職業規劃培訓,參與培訓的對象學生范圍較廣,涵蓋了各年級本碩生。從觀察了解到的培訓結果來看,經過有經驗和理論基礎的專業教師的輔導,學生們對自我的認知愈漸清晰,對自己的性格以及適合的職業也有了基本的掌握。項目組預計對參與了培訓的學生進行長期觀察,力求在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實現教育的最大價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與思想政治教育
為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在關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和價值觀構建活動,能夠促進大學生在個人能力提升與社會發展協同方面的積極作用。基于此種構想,在此次研究活動中,課題組成員采取了個案調查對比的方法,與學校關工委等部門合作,組織安排少數學生進行人際溝通和MBTI職業規劃的輔導與培訓,長期堅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和職業規劃。經過對心理健康輔導和MBTI培訓等活動的實踐評估,就目前的調差結果看,接受了心理健康輔導的學生和參加了職業規劃培訓的學生對自我認知愈發清晰,對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進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實現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教育引導服務管理”模式的探討與設想
(一)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優秀人才的培養
少數民族高校在社會發展和民族地區人才輸出方面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為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全方位需求,少數民族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和教育力度,還應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培育完善的人才,讓學生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全國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肩負著建設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事業,另一方面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發展需要大學生端正思想態度,有較高的政治覺悟、雄厚的知識儲備,通過思想政治學習使自己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培養有崇高的民族團結情懷的新時代大學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一項重要的任務。
除MBTI等培訓外,項目組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還進行了轉變價值觀念的實踐,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轉變思維,積極發揮自身的語言優勢,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學生輔修雙學位課程,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知識儲備,為畢業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班級建設工作
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民族特色文化,項目組嘗試開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在取得領導的贊成后,于漢語樓先后設立了古箏室、茶藝室,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高校教育相融合。
此外,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課題組成員對在校大學生關于班級建設的態度和意愿進行了匯總,從統計結果來看,學生們更傾向于以靈活且多元的組織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因此,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同時,項目組教師嘗試了通過剪紙課以及五谷糧食畫制作等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
(三)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與啟示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覺悟和綜合素質水平的培養至關重要。哈貝馬斯過去曾提出并建立了互相理解、溝通的交往理性,哈貝馬斯關于師生關系的論述對現如今的高校尤其是少數民族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借鑒意義。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在“以學生為中心”基礎上,師生間通過平等對話和交談所建立的平等對話關系,能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目標。
四、結語
當下少數民族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全新的挑戰和難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高校輔導員對教育管理體系的思考和創新。少數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獨特的人文環境等因素而呈現出特別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值得引起相關研究者和學界的關注。作為民族特色高校的延邊大學更是朝漢文化完美交融的典型,筆者將在今后繼續進行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討與研究,孜孜以求,為民族團結和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觀點和看法。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陳健.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學刊,2019(4).
[3]康亞萍.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機制創新研究[J].品牌研究,2018(S2).
[4]劉祎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策略[J].林區教學,2019(2).
[5]張靜.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現狀與熱點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文化論壇,2018(6).
[6]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
[7]卓如彩.新形勢下大學生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風,2019(5).
[8]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高校輔導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引導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研究”(GS18062)。
作者簡介:元美花(1987—),女,朝鮮族,吉林延吉人,文學碩士,助教,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