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新的發展時期,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注重教育的轉型和創新。本文對人工智能進行概述,分析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希望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挑戰;應對策略
一、前言
和普通院校相比,職業院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這無疑增加了教學的難度。隨著我國政府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加深,如何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成為人們重點關心的話題。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要認真分析當前階段職業教育存在的不足,通過多種方法創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開發他們的綜合能力,為教學效果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人工智能技術的概述
作為一項創新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基于計算機工作原理,通過模擬人工操作系統,以計算機理論為基礎,注重多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揮機械設備的智能化優勢,從而為職業院校教學提供技術保障。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逐漸被取代,在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工作效率。人類大腦是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結構最為精密的一種儀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人類大腦運行邏輯進行模仿,實現對相關軟件的智能化控制。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職業院校教學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有效應用,幫助職業院校學生形成相對完善的思維體系,更好地應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三、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挑戰教師地位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豐富了學習方式,為人們提供了廣泛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教師的地位。和教師相比,人工智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學習方法和指導,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備情感方面的優勢,但是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地位不斷延伸。例如,很多院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學生自學3D技術,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脫離教師指導開展相應的工作,人工智能具有人臉識別的特點,可以對學生的操作行為進行準確評估,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不僅如此,人工智能技術具有良好的互動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提出問題,并能夠得到及時的解答。可以說,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教師的主體地位弱化。
(二)對倫理道德底線的人性沖擊
人文關懷是學習方式創新不能丟失的大綱,機器的物理形式是人工智能缺乏人性的主要原因。未來社會中的精英人才大多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學習方式潛移默化的特點對學生的倫理道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教學環節,這對學習方式人性化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響。人工智能沒有倫理概念,只會選擇最佳的學習方式。例如,2018年某生物研究者利用人工智能在活體實驗抗癌藥物和制作人體器官的事件,忽略人類的倫理道德,利用人工智能做違反人類道德底線的科研活動。未來人工智能在學習方式的普及率將達到80%,受人工智能影響而改變的學習方式大約有95%,我們不敢想象未來倫理道德體系將會受到多大的挑戰。
(三)崇尚人工智能的非理性思維
學習方式是一件理性的事,理性包括對問題的全面合理分析。但是,人工智能使學習這件事變成了一件萬能的事,崇尚人工智能的非理性思維呈現擴大化的趨勢。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學習作業的批改、分析動態的物理化學模型、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等任務,非理性的教師和學生就認為只要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工智能就可以完全取代之前的學習方式,而且它可以完成所有的學習教學任務,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四、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應對策略
(一)優化課堂情境,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在職業院校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人工智能技術的有效應用,通過合理設置場景,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動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希望自己的老師風趣幽默、有較高的學識,同時耐心負責。職業院校的學生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需要被理解和尊重,教師在學生過程中不能對學生一味的批評,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對學生的影響,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他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知識,提出新的思維方法。不僅如此,教師要充分體現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以圖片、視頻等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知識,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魅力。
(二)優化辦學方法和專業設置
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會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現實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辦學方法和專業設置。一方面,在辦學方向上要體現以人為本,教育不是為社會培養工具,而是要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自由人”。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職業不僅僅要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同時還要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人生理想,提升學生的內驅力,為學生以后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在專業設置上,職業院校要具有前瞻性,明確人才培養規劃,服務本校學生發展,及時撤銷落伍的專業,同時增設新興專業,提升崗位的適應性,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多選擇。還要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重視職業發展規劃,提升學生對職業的適應能力和遷移能力。另外,人工智能不斷升級換代,職業教育需時刻保持敏銳度,通過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專業前瞻性預測和規劃,以實現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職業教育應提升人才的精準供給,培養新時期復合創新型人才。通過構建校企合作平臺,職業院校應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根據市場基本需求,不斷創新教師資源培訓效果。
一是整合資源,構建“雙師”培養基地。通過搭建校企培訓中心,充分發揮企業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優勢,同時綜合提升學院綜合理論、科研成果等,提升企業技術工作專業能力。開展“雙師”培訓基地,有助于實現企業和職業院校的雙贏局面。二是技術聯合,提升“雙師”隊伍的科研能力。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強化技術研發力度,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有機融合。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校企協同拓寬科學研發資金來源,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整合校企資源,打造“雙師”隊伍。校企合作單位的技術能手是學院穩定而優質的兼職教師隊伍來源,通過校企共建,吸引企業技術能手來學校任課,實現師資共享、專業共建。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建設,深入推進“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探索校企聯合招生招工的實踐模式;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構建產教融合信息平臺,收集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各類數據,并生成數據報告,為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提供參考,同時促進各個主體之間宏觀與微觀、正式與非正式層面的全方位信息互動。
(四)強化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人工智能時代,職業院校應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和升級,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外部條件,注重教育與產業發展的融合,體現人工智能在職業教育中的引領作用,達到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一方面,要加大理論培養力度,在人工智能不斷發展過程中,理論教育要與時俱進,確保理論知識的針對性。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和創新相對落后,需要相關的專家和學者加大重視,注重新型職業和崗位的發展,滿足人工智能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范圍的增加,職業教育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更要注重實際應用效果,提升研究成果的轉化效率,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滿足人工智能的發展。
(五)優化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對學生的積極性和認同感產生較大影響。從實際效果來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有積極作用。據筆者了解,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學評價模式相對單一,以考試成績為主,這種評價方式體現不了學生的進步,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出現叛逆心理,從而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要注重教學評價的優化,對學生的差異性有明確的認識,對于學習能力、基礎好的學生,要引導他們樹立更高的目標,避免出現自大的傾向。對于水平較差的學生,要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看到他們的進步。無論成績好壞,教師都要考慮學生的自尊心,通過合理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要積極鼓勵,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優化評價方式,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心。
五、結語
總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面臨新的問題,職業院校要對人工智能有明確的認識,優化課堂情境,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優化辦學方法和專業設置,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優化教學評價方式,培養出符合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人才,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志堅,趙興民,盧德生.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0):55.
[2]朱景達.探析智慧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征與路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7):32.
[3]王運武,張堯,彭梓涵,王勝遠.教育人工智能:讓未來的教育真正擁有“智慧”[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7(4):117-125.
[4]季凱文.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機遇及應對策略[J].中國國情國力,2017(12):26-28.
[5]張峰.物聯化、互聯化與智能化:打造政府治理的新模式——基于信息空間的分析視角[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121-128.
[6]姚玲.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升級表征與發展路徑[J].職教論壇,2019,702(2):24-29.